1、9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增长,特别使农业和粮食部门发生了结构性变化。在1998年与2007年之间,实际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略低于9%。在2007年,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其国民生产总值为70000亿美元。然而按人均计算,该国仍属于较低的中等收入国家。反映出迅速经济增长的最重大消费方式变化是转向肉类、奶类、水果和蔬菜产品。
2、中国政府早就认识到茶产业作为出口收入、创造就业、农村人口创收的一个来源的重要性。一整套政策鼓励措施导致茶园和与茶有关的投资增加。这些鼓励措施包括补贴生产成本及取消生产税。省政府也向茶产业提供一些支持,更新现有茶园和建造加工厂。总的来说,茶业从80年代促进出口型工业的宏观经济政策改革受益。这些改革适逢绿茶消费研究结果出来,导致绿茶产品总需求增加。
3、茶叶在人们日常消费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与其他茶叶消费大国相比,中国的人均茶叶消费仍然较低。在2006年,人均茶叶消费为0.53公斤,而俄罗斯联邦则为1.26公斤,联合王国为2.20公斤。因此,仍有进一步增长的巨大潜力。
4、中国是一个传统茶叶消费国。随着其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增长,茶叶消费量急剧上升。国内消费量从1980年196000吨增至2006年近776000吨。2002年与2006年之间年消费增长率为19%,而人均消费量从1980年0.2公斤增至2006年大约0.53公斤。
5、中国的茶叶消费还反映出消费方式和偏爱的地区性差异。西藏人均茶叶消费量最大,其次是中国台湾省和广东。台湾和潮州的消费者偏爱乌龙茶,由于冲泡方法而使用的数量高于其他种类茶叶。北京和上海等大城市的茶叶消费量较高。这同这些城市的高收入和发达贸易相关。
6、一般来说,在少数民族省份和自治区,如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新疆、云南和西藏,消费量高于以汉族为主体的省份或城市。福建、浙江、安徽、湖南和广东等主要产茶省份的人均茶叶消费往往比其他地区高好几倍。城市的消费量往往高于农村地区。
7、绿茶是中国消费最多的品种。绿茶在茶叶总消费量中所占比例从1980年的66%增至2006年的73.3%。乌龙茶消费量从1980年的5654吨迅速增至2006年的95000吨,年增长率为11.5%。乌龙茶在茶叶总消费量中所占比例从1980年的2.9%增至2006年的12.8%。红茶和其他茶叶的消费量从1980年的61000吨增至2006年103000吨,但是作为在茶叶总消费量中的一个比例,其市场份额从1980年的31.1%降至2006年的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