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初步统计,从去年底到今年上半年,有30多家锂电芯企业处于停产或者转产状态,大批企业易主或离开锂电池行业,折射出行业正经历着艰难的洗牌时刻。
电芯同质化竞争严重
中国电池网创始人、CEO于清教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证实,目前锂电池行业中小企业面临资金、市场、技术、成本等多重压力,今年上半年来纷纷采取限产、停产甚至关门倒闭的局面。10月以来这种局面有所蔓延。于清教断言,到明年上半年电芯厂的日子除了数码消费类产品应用如德赛电池、天津力神、ATL等外,大部分不好过。动力电池制造商更是度日如年,电池行业要做好长期度严寒的准备。
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李宇恒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今年上半年,国内电芯企业发展形势严峻,整体处于亏损状态,多家企业因资金链断裂而倒闭。现存企业的经营情况也不容乐观,企业资产负债率居于高位。
中国电池网提供的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锂离子电池行业完成产量为29.66亿只,同比增长18.22%,总产值565亿元。但行业增收不增利,2011年利润总额仅为31亿元,同比下滑3%,尤其是中小型电芯厂的盈利更加糟糕。
于清教表示,2012年上半年,锂离子电池累计完成产量同比下降12.3%,虽然锂离子电池产量有所下降,但降幅明显缩小。“这里所指的锂离子电池主要是消费类数码锂电,如手机、相机、笔记本电脑等产品,而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市场量很窄。目前我们的大部分锂电电芯产能属于低端重复,同质化竞争严重,价格战盛行。”于清教说。
导致电池行业盈利能力下降或部分中小企业倒闭的原因,一是市场需求变化。
在珠三角一带,大部分电芯厂以铝壳为主,他们的下游客户集中在山寨手机制造商;随着苹果、三星等智能手机的发展,对传统手机构成强大冲击。大家一窝蜂上项目,产能过剩导致被市场淘汰。二是价格战。三是商业环境恶劣,隐形成本大,回扣的环节多,账款回收难度大,恶性循环,加上难以得到银行贷款,最终导致资金链断裂。
锂电池是一个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行业,根据高工锂电产业研究所GBII分析结果表明,一条年产2000万Ah生产线至少需要5000万元的投资;对于没有资金积累的电芯企业而言,唯有通过银行贷款才能维持产能扩张。
李宇恒分析认为,资金流枯竭的影响范围已经延续到今年的前三个季度,而且这一趋势在近期内都没有好转的迹象,因资金断裂而倒闭的电芯企业数量仍在增加。锂电池行业属于资金需求量很大的行业,在宏观环境的影响下,销售费用、财务费用、售后服务、设备折旧等成本日趋高涨,进一步削减了电芯行业的盈利能力。
资本市场黯淡
目前锂电池行业中的很多企业介入动力电池多在2009—2010年,那时也是新能源炒作概念最火的年份,这两年动力电池市场启动缓慢,新能源汽车和电动自行车以及储能电站等方面可以说市场应用惨淡,大量企业面临赢利和回报的艰难压力,此前投入的资金及生产设施很难回收。
2011年全国曾一度出现若干起高利贷跑路事件,在经济发展持续低迷的宏观背景下以及信贷紧缩周期等影响下,电芯企业发展面临现金流枯竭甚至倒闭,今年的情况在于清教看来并“没有根本性好转。”
市场需求上不去,过度的产能投资就是灾难。于清教认为,如今电池行业也在为这种投机埋单,太阳能电池、铅酸电池都是这样。整个国际环境不好,国内经济也是下行,电池行业不可能特立独行。虽然新能源、锂电池趋势向好,但大部分企业要在订单、利润前饿死,遭遇市场、环境淘汰。
资本市场的表现更为冷清。据投中集团旗下金融数据产品CVSource统计显示,2012年第三季度,我国清洁能源行业仅披露融资案例3起,融资总额为4.69亿美元,从整体来讲,清洁能源行业的投资仍处于低迷状态。细分来看,2012年第三季度披露的清洁能源行业3起融资案例主要分布于太阳能及电池与储能技术行业,分别是太阳能发电企业中节能太阳能以及锂离子电池隔膜生产企业东皋膜技术。
资本市场炒作碳酸锂、稀土、铅期货、锂电池概念等等都是短期投机行为,真正长期投资的寥寥无几。“从根本上说这与中国企业持续盈利能力低、企业管理混乱、资本市场监管有待规范等有直接原因。”于清教认为,资本市场方面,受整个行业低迷态势影响,电池类企业IPO前景亦不乐观。现在基金、投行对锂电、新能源汽车投资非常谨慎,前期投入的现在基本难以脱身,上市遥遥无期,市场冷清。
“我觉得在目前经济大环境不乐观的前提下,没有别的好办法,要么煎熬,要么裁员降低成本断臂求生,要么倒闭,要么被重组并购。尤其是新能源汽车等行业市场不动,企业再怎么努力都无效。”
李宇恒则认为,与电芯企业发展颓势不同的是锂电行业在资本市场表现得较为稳健,受政策利好导向影响,一部分主营锂电产品的上市公司近期出现了小幅上涨,如友好集团、杉杉股份等几家大型锂电生产企业。但是,如果锂电产业乱象长期得不到根除,最终将会导致与电芯产业的一样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