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行政性“通知”试图终结汽车“壳资源”交易。
7月2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建立汽车行业退出机制的通知》下称“通知”:对于已经破产或已经进入破产清算程序的汽车、摩托车生产企业,注销其《公告》即整车企业产品生产资质.
通知规定:对于不能维持正常生产经营的企业,连续2年年销量为零或极少的生产企业即乘用车年产销低于1000辆、大中型客车少于50辆、轻型客车少于100辆、中重型载货车少于50辆、轻微型载货车少于500辆、运输类专用车少于100辆、摩托车少于1000辆,实行为期两年的特别公示管理新建企业除外。要求企业尽快整改,满足准入条件,否则将注销其生产资质。
业内观察者认为,在汽车业强制退出机制缺位数十年后,工信部这一补位通知, 尽管对于销量过低的企业做了一些量化的规定,但通知中的门槛过低,且壳资源的价值依然存在,一些边缘企业可能仍然可以找到办法规避。而要真正清除“壳资源”的生存空间,则必须探究其背后之手。
“壳资源”由来
如今奇货可居的“壳资源”源于汽车生产准入制度。
1989年,中国汽车工业联合会和公安部联合发布《全国汽车、民用改装车和摩托车生产企业及产品目录管理暂行规定》。强制规定“凡国内生产汽车、改装车和摩托车的企业及产品,不分隶属部门和地区,均应纳入目录管理”。
此后,为进一步加强对汽车产业的管理,1994年相关部门又发布了《汽车工业产业政策》,规定汽车企业要生产汽车产品,必须经过有关部门的批准并进入目录,才可以生产。
2001年国家经委又下发《关于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目录管理改革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严禁盗用、套用、转让《公告》中的产品及合格证,违者将从《公告》中撤销其生产企业或产品。从此,《公告》管理取代了《目录》制度,汽车生产资质,即壳资源,正式成为稀缺资源。
为加强对汽车行业的管理,2006年国家发改委曾一口气注销120多家几乎零产能的空壳企业;但是由于某些地方政府政治能量巨大,现在年产能低于1000辆的轿车企业,即“壳资源”仍然存在17家左右。
2009年工信部在《关于加强汽车生产企业投资项目备案管理的通知》中,又明确要求“汽车生产企业异地设立分厂,必须是在兼并现有汽车生产企业的基础上进行。”
此消彼长,10多家轿车企业“壳资源”由此变得奇货可居,得以在后续交易中,坐地起价。
天价交易与真实成本
根据《财经国家周刊》统计,近年来多起“壳资源”交易的成交金额不菲。 5月下旬,为促使长安福特在杭州落地,杭州市政府与长安、福特收购“壳资源”云南茶花汽车厂,共同斥资4.5亿元人民币此前,吉利集团曾报价0.1亿元收购,未果.
2011年,上海大众在宁波杭州湾新区投建新工厂,以5亿元人民币价格购买“壳资源”波导汽车。
2010年,一汽-大众计划在佛山南海投建新工厂,据悉是通过收购“湛江三星”才得以成行,坊间传闻“壳资源”转让费用近3亿元。
而最新的“壳资源”交易则是奇瑞汽车与捷豹路虎的合资项目。据悉,为争取国家发改委审批放行,奇瑞计划收购“壳资源”北京中华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来争取换得合资项目通过审批。
奇瑞汽车高层向《财经国家周刊》透露:“审批在国家发改委已经卡壳超过半年,无法透露收购北京中华的价格。”不过,未经证实的消息早已指出这一“壳资源”交易价格,同样高惊人。
“这非常不合理,因为当初这些‘壳资源’获得成本,并不昂贵。”王晓明说。
汽车业资深人士徐先生也向《财经国家周刊》表达了同样看法。
由于徐先生所在的皖北蒙城,上世纪80年代就是全国六大县域汽车批发中心之一,这使得该县在上世纪80年代得以自建工厂,大批量OEM韩国大宇旗下安驰汽车品牌现已经被江淮汽车收购.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为申请安驰汽车生产资质,无数次跑部进京。”徐先生回忆,那时候各地上马的轿车、卡车、客车、皮卡、摩托车、改装车等企业,不完全统计起码超5000家。
“具备发展潜力的,到现在还得以存续;不懂经营的,逐渐被市场淘汰。”徐先生指出,各地跑部进京的结果是最终大约有1400家企业拿到了生产资质。
“那些牌照即生产资质基本上都属于地方政府。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基本不存在‘壳资源’买卖;当初为获得所谓‘壳资源’,各地付出的成本最多就是一些土特产,几乎没有花什么钱”。
“上世纪90年代,国家为搞活国有和集体企业,开始抓大放小,提倡改制。很多经营不善的国有或集体车企被转卖给私人。”徐先生指出,由于这一时期企业改制基本上都是因为经营不善。所以,“壳资源连同企业”交易虽然出现,但基本上都属于贱卖,甚至无偿奉送。
“到了1997-2005年,国内车市越来越显示巨大潜力,李书福、王传福等民营企业家,还有奇瑞这样的新兴地方国有车企,为进入整车制造领域而为‘壳资源’发愁。”徐先生指出,这一时期比亚迪收购秦川汽车而斥资2.7亿元,首次显现‘壳资源’巨大价值。
“国家发改委2006年虽然清理一大批”僵尸车企“,徐先生说,却无退出机制及时配套。这一疏漏造成了”壳资源“交易在随后6年里不但越来越虚高,还掩盖了一系列”权钱交易。
地方政府之手
“其实,‘壳资源’交易价格越来越离谱,很多地方政府是背后最直接的推手。”宁波市政府一位不愿意具名的官员向《财经国家周刊》指出:“首先,现在很多汽车‘壳资源’仍为地方政府所有。在跨国车企越来越看重中国市场的今天,有‘壳资源’,就是吸引跨国或本土大型车企投资建厂的最直接‘橄榄枝’。”
以上海大众入住杭州湾新区为例,2010年宁波市政府为吸引上海大众到杭州湾新区投建工厂,盘活宁波汽车产业链条上的存量资产,打造地方就业和税收新增长,就曾在吉利汽车、波导汽车两个“壳资源”里掂量。
“真正能做‘壳资源’使用的只有波导。”上述匿名官员说——宁波手机企业波导曾以收购方式获得‘壳资源’神马汽车,进入汽车整车制造领域。此后波导轿车停产。
“如果波导汽车‘壳资源’是政府的,为招商引资,零元价格或象征性价格转让,都有可能。”但是,由于波导汽车和宁波市政府并无太大瓜葛,波导向上海大众协议转让最终要价高达5亿元当初其收购神马汽车,仅出资0.2亿元.
现在还拥有‘壳资源’的地方政府,一般都会有两种态度,“如果你在我这里投资建厂,按照协议形成规模化整车生产,地方政府转让‘壳资源’时或会象征性议价,前提你要帮助我解决就业、税收。” 该匿名人士说。
“但如果你仅仅看中我所拥有的‘壳资源’,买走之后在异地建厂,并不能有效解决地方政府关心的实质性问题,则这种‘壳资源’买卖,最终会被地方政府以补偿财政、税收和民生损失的等借口,坐地起价。”
“无论哪种情况,都可能在实际操作中充斥行政程序违法,或权钱交易黑幕。”资深汽车人士徐先生印证了上述匿名官员的看法:“‘壳资源’会否无偿或象征性转让,一般由地方党委或政府的一把手直接拍板,不经过地方人大审议和表决程序。而由于‘壳资源’交易价格在实际操作中,并没有参照标准而很多时候陷于漫天要价,一般买家在得到议价后都会通过各种路径,运作打点,以求讨价还价。在这种情况下,‘壳资源’交易很容易掩盖‘权钱交易’的黑幕。”
徐指出,在“壳资源”坐地起价的6年来,不少涉及“壳资源”买卖的地方,一些“关键权力人物”在域内新建整车企业实质性拥有干股,虽不为外界所知,但并不是行业掩藏最深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