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电数据网
您现在的位置: >>中机产业数据网 >> 行业聚焦 >> 宏观经济 >> 正文
经济专家:中国制造瓶颈绝非劳动力成本上升
发布时间:2012-11-02  来源:华夏时报 
    有不少人,说什么中国制造是低劳动成本的成功,劳动成本上升是当前企业经营困难的重要原因。但这不准确,容易误导人。若说中国制造的成功主要是因为低劳动成本,那印度年轻的廉价劳动力比中国丰富,为何只有中国制造而没有印度制造?非洲的廉价劳动力也不少,为何同样没有非洲制造?

  的确,中国制造以低成本取胜,但是中国制造的成功却主要不是因为低劳动成本,而是因为先进的生产方式。中国拥有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庞大的产业集群和细致专业的分工网络。这就是中国先进的生产方式。在零配件生产和产品组装方面,无人能敌中国。
 
  紧接而来的问题是:为什么中国拥有庞大的产业集群和细致专业的分工网络,而他国却没有这样的规模?这得益于土地国有和政府对于经济的强大干预能力。中国大地上可以很容易地建立起庞大的工业园区,在这些园区里,工厂错落有致,相互补充、相互支持。我曾参观过朋友的一个工厂,生产流体控制设备的,坐落在成都双流空港工业园区。他的产品几乎占领了整个亚洲市场。他的厂只生产三个部件,同时负责组装,而方圆几公里以内的厂家提供他全部的零部件。想想看,这样的生产方式,怎么可能不是世界上最低成本的生产方式?
 
  中国创造了世界上无与伦比的生产能力,这需要强大的国内消费来吸收,同时也需要强大的国外需求来吸收。但现在由于华尔街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外需增长受到制约,并且不可能短时间得到恢复。中国于是迫切需要从依靠出口和投资拉动经济增长转向依靠消费、出口、投资共同拉动经济增长,特别是依靠国内消费来拉动经济增长。但是消费的背后是收入。没有收入叫人消费是笑话,有了收入不让人消费也不可能。收入有两个来源,一个是劳动收入,一个是资产收入。劳动收入有极限,每天最多工作24小时,不能再多1分钟。因此增加收入主要得依靠增加资产收入。土地国有,这就剥夺了老百姓的资产收入,必然压抑消费,而且政府介入具体经济活动也会形成投资冲动和消费压抑。所以,过去土地国有、政府介入具体经济活动不是坏事(其实是好事),但在今天肯定不是好事。过去成功的模式未必也是今天成功的模式。今天中国经济面临结构调整的重大课题。这是后话,不在这里展开来说了。
 
  既然中国制造的成功主要不是低劳动成本的成功,而是先进生产方式的成功,那么反过来说,当前中国制造的困难也就主要不是劳动成本上升之过。中国没有人为的高工资、高福利,劳动成本上升不过是劳动生产率上升的结果,又怎么可能对产业经营造成困难呢?如果不是一些因素限制了劳动的自由流动,劳动成本上升,这个企业做不下去了,那一定是劳动在另一个企业里创造了更大的价值。逻辑上,在一个没有人为制造的高工资、高福利,劳动可以自由流动的国家,劳动成本愈高,经济增长也应愈快才对,因为劳动生产率也提高了。
 
  我们知道,劳动从农业部门流向工业部门会促进经济增长。因为劳动从农业部门流向工业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了。我们看到劳动生产率提高经济就高增长,我们忽略了劳动生产率提高和劳动成本上升是一回事。工资报酬等于劳动的边际生产率,这难道不是经济学入门课程的ABC吗?如果边际这个概念你不熟悉,那你就把它直接看做劳动生产率好了。

  要思考的是到底什么制约了劳动的自由流动。不是劳动成本上升本身造成了中国制造的困难,而是制约劳动自由流动的东西造成了中国制造的困难。我们要研究,沿海地区之劳动成本上升到底有多少是高房价推动的,到底有多少是户籍制度推动的?又到底有多少是医疗制度、教育制度等推动的?为什么中西部低成本的劳动不能流向沿海地区?如果说企业内迁到中西部能够低成本雇到工人,能够生存的话,那么沿海的劳动成本上升就与高房价、户籍制度、医疗制度、孩子上学难等问题大有关系,是它们制约着劳动从中西部地区向沿海地区流动,减少了沿海的劳动供给,导致企业经营困难。如果我们不区分劳动成本上升的原因与性质,简单把制造业的困难归结为劳动成本上升,那么就会误判中国制造的病根与前景。
 
  是的,与劳动生产率提高相伴随的劳动成本上升永远都是好事。若说一个国家增长的基础是低劳动成本,那岂不成了笑话。按照这个逻辑,为了经济增长,我们倒要有意地压低工资收入了?而压低了工资收入,经济就总是能高增长了?可是实践已经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高增长不在劳动成本更低的非洲,而在劳动成本更高的中国。再说了,我们发展经济不就是要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吗?劳动成本不上升,老百姓的收入怎么提高,怎么可能过上好日子?所以,如果真是因为劳动成本上升使中国制造陷入困难,倒也是件值得高兴的事情。
 
  但要克服和避免劳动生产率提高之外的其他因素对于劳动成本的推动。任何劳动生产率提高之外的因素导致的劳动成本上升都只会给经济带来噩梦,最终让人民不能过上好日子。
 
  还要努力把劳动成本之外的制造成本降下来,比如减税、打破上游产品垄断高价等等。
 
  没有错,中国的剩余劳动已经基本用完,中国靠低劳动成本参与国际竞争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但是中国的人口红利还在。大约,要到我这样的60后退休了,中国的人口红利才真正不在,才会真正进入老龄化社会。在西安、成都一个月挣2000块的大学生大有人在,即使在杭州这样的沿海发达地区,也还有一个月挣2000块的大学生,劳动成本高了?不高。如果中国能够有效克服和避免劳动生产率提高之外的其他因素对于劳动成本的推动,并且能够把劳动成本之外的制造成本降下来,那么中国制造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中国制造生产的是吃穿住行用产品,满足的是人的基本需求,这产业永远是朝阳产业,而不是什么夕阳产业。 






 
关键词: 经济 专家 中国制造
地址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增光路55号紫玉写字楼13层(100037)
邮编:100045
Email:cmci2008@163.com

400电话

网站简介 /本网动态/产品与服务/诚聘英才/广告服务/联系我们/版权声明/网站地图
Copyright@2000-2012中机产业数据网版权所有 中机院机电市场研究所主办
北京市海淀区首体南路2号机械科学研究总院14层(100044)  北京市海淀区增光路55号紫玉写字楼13层(100037)
咨询电话:400-008-5078(免长话费) Email:cmci2008@163.com
京ICP备08008382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