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政府巨额资助的新能源电池制造商A123 Systems Inc.上个月宣布申请破产保护,为此头疼的除了受损的公司股东和将被遣散的员工以外,还有一个人,就是当时处于选战高潮中的美国总统奥巴马。“你一年就给新能源行业提供了900亿美元的补贴,相当于给这些企业50年免税,但传统能源行业仅获得40亿美元补贴,我有个朋友说你不去选择明摆的赢家却尽喜欢扶持失败者,你觉得他说得对吗?”面对罗姆尼的挑战,奥巴马无言以对。
就算奥巴马巧舌如簧,口才天下第一,却也无法把死马说成活马。2011年以来,一批政府曾经重金资助的新能源公司如Evergreen、Spectrawatt和Solyndra相继倒闭,美国新能源行业哀鸿遍野,奥巴马政府推行的新能源振兴计划面临全面崩盘。从上世纪初的汽车制造到本世纪初的互联网,任何一次新技术的发展都要经历挤泡沫的过程,但像美国新能源行业这样,泡沫破灭后战果几乎荡然无存的惨烈结局,是极为罕见的。
绿色的美国梦
在80年代初能源危机之后的20年间,国际原油价格一直在每桶20美元上下徘徊。2000年以后,受伊拉克战争和新兴国家需求增长的影响,油价一路狂飙,03年突破30美元不再回头,05年已在70美元上下波动,到08年直逼140美元。业界的共识是,当油价在120美元以上时,新能源大规模应用的窗口将会被打开。全世界的政治家和产业界都意识到化石燃料难以为继,新能源可能会成为下一次技术革命的火车头。
2005年以前,新能源产业还默默无闻,仅仅出现在实验室和学术期刊中,商业应用遥遥无期,政府直接补贴的项目几乎没有,风险投资每年只有可怜巴巴的几亿美金。2005至2007年间美国政府通过了几项重要的能源法案,为新能源产业提供减税和贷款担保。这为投资者打了一支强心剂。传统能源价格高企和美国政府的扶持使新能源由遥远的愿景变为了可以盈利的生意,仅在太阳能行业的风险投资就从2004年的3200万美元攀升至2008年的近18.5亿美元,同期在电池方面的投入也猛增了30多倍。
据《连线》杂志报道,美国电价在2002-2008年间年均上涨35%。电价推动了新能源发电的大规模商业化,截止到2006年末,美国的风力发电产能达到11,468兆瓦,足以同时满足320万户居民的电力需要。 到2010年,这一数字又翻了近两番。 “随着更多企业家和创新者看到清洁能源产业前景大好,更多人投身于解决方案的研发及其相关产业,”智库Third Way负责清洁能源研究的副总裁约书亚•福瑞德说,“这样就形成了良性循环。”
市场需求和风险投资两头火爆,使很多科研人员和新技术一起走出了大学试验室,斯坦福大学半导体博士克里斯•格罗奈(Chris Gronet )便是其中一员,他发明了一种高效能太阳能电池板,采用圆柱式电池格栅,不管如何摆放,太阳光总会直射在部分电池管上。格罗奈的电池组件可以直接粘贴在屋顶上,不必呈一定角度摆放。此外,管状电池不但能够直接收集太阳光,还能吸收反射到屋顶的室内光线。
2005年他成立了自己的公司Solyndra。到2007年,已经筹得6亿美元,员工人数增至500人,赢得两项大订单——萨克拉门托市3.25亿美元的太阳能发电项目和德国Phoenix Solar价值6.81亿美元的合同。“每个人都非常乐观,”Solyndra软件设计人员林德赛•伊斯布姆回忆道。“太阳能电池刚生产出来,就卖出去了。”
Solyndra公司前后拿到的风险投资累计超过10亿美元;2009年,其还得到过美国能源部提供的高达5.27亿美元的贷款担保。《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媒体将其冠以“政策制定者的甜心”、“风投的宠儿”、“美国有史以来资金最为充裕的新兴企业之一”等诸多头衔。
寒冬降临
正当Solyndra准备腾飞并需要更多资金扩张业务时,风险投资的热潮开始冷却下来。2008年的金融危机将风险投资公司2003-2007年间的四分之一收益蒸发殆尽,突如其来的资金短缺,再加上小公司难以上市的困境,都令再生能源创业公司饱受打击。风险投资在新能源行业的投入从2008年的41亿美元降低到2009年的25亿美元。
到2010年底,Solyndra的3亿美元上市融资计划告吹,公司仍在等待4.69亿美元贷款申请的批准,这笔资金计划用于建设第二间工厂。Solyndra需要增加产能以降低单位成本。尽管公司重新设计生产线,还是难以达到预计产量。把所有的成本计算在内的话,相对传统光电组件,使用索林德拉公司组件的发电成本至少高出 30%,而且,差距还在加大。除非通过扩大规模来降低成本,否则公司在市场上将毫无竞争力。
鉴于对公司财务可行性的担忧,Solyndra同意美国能源部官员削减二次贷款申请的金额。在2011年年初,尽管能源部对该公司的现金流问题更为忧虑,仍同意调整最初的贷款申请,并追加了一项补充条款,即在公司违约情况下,保证优先偿付私人投资者,而非联邦政府。这一决定令奥巴马政府饱受批评。
尽管公司总裁布莱恩•哈里森于2011年6月向政府描述了一幅美好的前景,吹嘘说收入将“从2008年的600万美元增长到2009年的 1亿,再到2010年的1.4亿,”并在2011年翻一番,但索林德拉申请破产后,《华盛顿邮报》获得的一份白宫备忘录令事实大白于天下。在该公司破产前几天,即2011年8月的备忘录上简单写着“公司自2009年秋季以来的销售增长为0。
拔苗助长还是生不逢时?
Solyndra的失败不仅是产能不足成本过高所导致,而是美国能源行业大规模变革的后果。涌入新能源产业的大量投资是在假设传统能源,尤其是天然气价格持续上涨的基础上做出的。但是,当页岩气开采技术改变了能源格局时,这些投资几乎都打了水漂。
2008年,天然气价格达到峰值,每立方英尺13美元。现在降到了3美元。10年前,页岩气在美国天然气供应中的比重不到 2%,如今则达到三分之一左右。能源专家预计,页岩气的总储量可用一个世纪。由于发电厂24%的电力供应来自天然气,这将使每千瓦时的成本减少到仅10美分,并且,天然气也比较环保,燃烧所释放的二氧化碳污染物为煤炭的一半。
由于天然气价格持续走低,开发可再生能源的经济动机已不复存在。页岩中开采技术的普及使美国赶超俄罗斯,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天然气供应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