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电数据网
您现在的位置: >>中机产业数据网 >> 行业聚焦 >> 行业新闻 >> 国内新闻 >> 工程机械 >>正文
从辽河重工海工基地看盘锦海工装备制造业发展
发布时间:2013-07-23  来源:盘锦日报 

  7月6日,记者走进辽河重工辽东湾新区海工装备制造基地。万平厂房沿河排开,在建钻井平台庄严雄伟,身着工装的职工紧张忙碌,河水静静地流淌……

  记者多次到辽河重工采访,对这个基地情况比较了解。但亲身走进基地,还是感到一股强大的力量冲入胸膛。大辽河从这里奔流入海,辽河重工也是从这里挺进大海。盘锦的装备制造业,是否也能告别“大河情结”,走进“大海时代”。

  走进大海,要有“海”的气魄

  1896年,美国加利福尼亚海岸,人们从防波堤向海里搭建了一座木质栈桥,安上钻机打井,这是世界上第一口海上油井。

  2004年,“中海油”总公司拿出1000万元打造深海工程装备。2008年,设计图纸变成了现实。

  盘锦石油装备制造年产值超过200亿元。这些装备主要立足于陆地。

  盘锦率先走进海洋的,是辽河重工。

  2007年,辽河重工就把目光瞄准了广阔的海洋,提出“创世界名牌海工装备”的目标,开始了辽东湾新区海工装备制造基地的建设,成为中国石油集团唯一有海洋平台、海洋工程船舶建造资质和业绩的企业。

  6年来,辽河重工建造了以中石油第一艘万吨油轮——“昆仑油106”号为主力的各类专业工程船舶十余艘,制造中国石油首座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CP-300、CP-400等各型号自升式钻井平台6座。目前在建的有“海豹八号”气枪式震源船、“辽河一号”风电安装平台、DSJ自升式钻井平台等多项高端海工装备。

  他们的自升式钻井平台,成为国际市场的抢手货。

  海洋,蕴藏了全球超过70%的油气资源。仅世界陆架区已发现800多个含油气盆地,1600多个油气田,石油地质储量达1450亿吨。

  在海洋油气探明储量中,目前水深小于500米的浅海仍占主导地位。随着石油勘探技术的进步,将逐渐进军大于500米的深海。2000—2005年,全球新增油气探明储量164亿吨油当量,其中深海占41%,浅海占31%,陆上占28%。

  权威机构的数据显示,未来全球50%以上的油气产量和储量将来自海洋。

  目前,世界上有近千座海上石油钻井平台,遍及世界各大洋。

  墨西哥湾,世界上钻井最活跃的近海区域,正在作业的就有19000多口井。海湾地区作业的近海钻井船有120多艘。美国路易斯安那州沿岸有钻机100多座。挪威、巴西等国的海上石油钻探兴旺。

  据统计,海上勘探的国家已逾100个。

  我国管辖的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海洋石油资源量约240亿吨,相当于辽河油田年产量的2000多倍。

  2011年1月5日,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宣布,2010年,“中海油”国内油气年产量达到5180万吨,等于为国家建成了一个“海上大庆油田”。

  5月,中国打造的深海利器“海洋石油981”、“海洋石油201”相继诞生,中国终于在世界深海油气开发阵营有了一席之地。

  尽管如此,权威人士认为,中国与世界的差距是:发展观念,刚刚入门。深海设备,刚刚入门。

  中国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海工装备制造业达到1000亿元产值。这个数字,只占世界市场20%的份额。

  差距,是勇者的目标,是海量的市场。

  在这块市场上,英国石油公司、雪佛龙、荷兰皇家壳牌、戴文能源、必和必拓等石油巨头正在“跑马圈地”,竞争相当激烈。

  盘锦,拥有装备制造、石油开采、港口、河口等诸多优势,是发现海工装备、特别是深海装备的“真命天子。”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能不能舍弃“线型思维”的“大河思想”,转向“发散思维”的“大海思想”,以“世界海洋,尽我驰骋”的气魄,打造一个“世界级”海工装备基地,然后去“征服世界”。

  “向海发展”,“以港强市”,盘锦迈出了从“大河”跨入“大海”的重要一步。那么,下面需要的是:“向海看,齐步走!”

  辽河重工,已经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走进大海,要有“海”的方式

  “淘金者可能发财也可能破产,但是向淘金者出售牛仔裤和工具的人往往都会发财。”

  然而,对于为了自己“淘金”而生产“工具”的中国海洋石油装备制造业来说,故事也许没有这样简单。

  中国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就围绕中国近海石油资源开采,制造浅海固定式钻井平台。

  珠海高栏岛——“中海油”的深水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公司总部的大堂里,硕大的悬挂屏幕中反复放映着各种气势恢宏的海洋石油装备,令人肃然起敬。

  青岛黄岛区连江路北端海西湾内,中国石油海洋工程有限公司青岛海工建造基地,总投资22.85亿元,项目全部建成后具备年加工钢材9.8万吨的生产能力,可以实现产值40亿元。使海西湾成为亚洲乃至世界重要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平台。

  辽东湾新区。盘锦海工基地规划区域面积34.8平方公里。盘锦市和辽河油田累计投入近20亿元,有23家企业入驻。辽河重工一马当先,“美国益资”、“挪威戈朗”正式签约。“海工龙头”高点启动,2011年,盘锦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集群实现销售收入超30亿元。2012年,订单超过100亿。

  中国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如果仅仅为了淘金,无异于“画地为牢”。我们的目标是,既要淘金,更要出售工具,与欧美等世界海工大鳄“分享”海洋资源开发成果。

  这条路,是必走之路。怎么走?海有“海”的模式。

  权威人士指出,世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竞争格局为八个字:“欧美设计,亚洲制造”——从欧美到亚洲,不同的产业发展模式,也决定了该国在产业链的位置。

  处于最顶端的欧美企业,垄断了海工装备的设计和高端制造环节,他们拥有全球领先地位,创造了海洋石油装备制造业的“欧美模式”。

  其中,美国跨国公司占据了全球海洋石油装备市场的半壁江山,休斯顿是全球海洋工程及海洋石油开采技术的研发中心。美国麦克德莫特集团(McDermott)与法国德西尼布集团(Technip)是处于这一产业链顶峰的巨型企业,后者的分支机构及工作人员遍布5大洲48个国家。

  第二梯队,是亚洲的韩国和新加坡。作为中低端制造业的主导者,两个国家有各自的不同侧重。有“低端制造中的高端制造者”之称的新加坡企业,承揽了众多欧美国家石油钻采平台制造的改装订单。而制造业起家的韩国,则以价格低廉、交货迅速、质量上乘等优势在手持订单数量上居全球领先地位,创立了以大规模廉价制造为特点的“韩国模式”。

  天赋异禀的“挪威模式”和“巴西模式”的特点是“历史悠久”、“经验成熟”。

  处于最后一个梯队的,则是后来居“下”的“中国模式”。目前,尚处起步阶段,研发、设计、总装实力较弱。

  2012年9月9日,我国首座自主设计建造的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的钻头,在南海荔湾约1500米深的水下开钻,标志着中国海洋石油工业的“深水战略”迈出实质性的一步。

  也许是一种巧合,9月24日,辽河重工自主设计建造的CP-300自升式钻井平台正式交付用户,成为盘锦首台卖给外国人的淘金工具。

  据了解,未来5年,全球海洋工程装备行业将迎来黄金发展阶段,市场规模将达2765亿美元。中国目前占全球市场份额的15%,市场规模将达800亿美元,投资将超过2500亿美元。

  盘锦以打造世界一流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为方向,拟定了《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优惠政策》。

  希望这个政策能发挥最大功效,走出“两条腿走路”的“盘锦模式”:自主制造与项目引进相结合。

  走进大海,要有“海”的装备

  大型深水装备,是“流动的国土”、“国家的利器”。

  墨西哥湾的“跑马圈地”,正在为我们展示石油资源“海战”的“规则”:技术先进,是胜利之本。

  长期以来,欧美公司在海洋工程装备设计和高端制造领域世界领先,垄断着这一领域的核心技术。

  外国公司对中国在技术上始终是“卡脖子”。

  2000年以来,我国共建造平台40余座,70%以上是欧美公司设计。每一艘中国制造的自升式钻井平台只有24%的国产化率,中国企业只能得到全部利润的30%。

  从中国成为制造业大国的那一天起,几乎所有中国企业的切入点都集中在低附加值的环节,海洋石油装备制造业也没能避免后来居“下”的命运。

  压力之下,“技术先行”成为了中国的必然选择。2012年9月,国家《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正式出台,大力支持发展海工装备,鼓励科技创新,成为海工装备制造的“定海神针”。

  辽河重工提出的“创世界名牌海工装备”目标,体现了管理者的王者气魄。他们招贤纳士,建立陆海研究院,设计制造国际先进的海工装备。他们自主设计建造的CP-300自升式钻井平台,打破了欧美的技术垄断。平台适用水深300英尺,最大起升重量13900吨,最大钻井作业深度9000米,一次就位可钻30口井,具备六大国际先进技术系统,六项国内领先技术,12项国家专利。

  与此同时,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CP-400自升式钻井平台设计取得重大突破,通过了CCS中国船级社和ABS美国船级社审核。

  他们开展的3000米深水钻井船基本设计技术研究,完成了船型优化设计、钻台布置及结构优化、12000米大功率钻井绞车设计等科技攻关项目21项,申报国家专利33项,获得专利授权12项。

  如果说,国内比较先进的“海洋石油981”,可以把打一口井所有用的东西都带上了。那么,辽河重工的CP-300自升式钻井平台一次就位,可以同时钻30口油井,一下子钻出一个深海油田。

  装备制造,拼的是技术。世界海洋石油资源开采的“海战”,凭的也是装备。科技创新,已经成为企业之本,国家之本。

  创新,首先是创新思路。拿别人成熟的东西来做,不是创新。把别人的成果与我们的实际相结合,在设计和使用上加以改进,也不是创新。辽河重工按照客户需求和国际标准,自行设计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才是创新。

  其次是加大投入。有投入才有产出。创新的实质就是一种创造,创造必须舍得投入。辽河重工仅在陆海研究院,年均科研投入就达2000多万元,获得国家、辽宁省、中石油、盘锦市六十余项科技奖项和近五十项国家专利,形成了钻井平台、系列钻机等26项成熟技术。在技术储备研究上,重点开展CP-400、CP-350系列自升式钻井平台、CP-5000半潜深水钻井平台、CP-10000深水钻井船、蓄压型LNG船的设计研究。这些技术,都是自主知识产权,都是创造。

  第三是加速转化。有了新技术,要以最短的时间进行产品转化,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

  创新,还需要引进。目前, 英国石油公司、巴西国家石油公司、挪威国家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壳牌、哈斯基、优尼科等公司从事深水区勘探开发工作,拥有深水勘探开发核心技术。

  通过招商引资、技术合作,引进他们的先进技术,达到“技术共享”,也是一条好路子。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文章
您可能对以下信息内容感兴趣
地址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增光路55号紫玉写字楼13层(100037)
邮编:100045
Email:cmci2008@163.com

400电话

网站简介 /本网动态/产品与服务/诚聘英才/广告服务/联系我们/版权声明/网站地图
Copyright@2000-2012中机产业数据网版权所有 中机院机电市场研究所主办
北京市海淀区首体南路2号机械科学研究总院14层(100044)  北京市海淀区增光路55号紫玉写字楼13层(100037)
咨询电话:400-008-5078(免长话费) Email:cmci2008@163.com
京ICP备08008382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