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区块和采出状况、品质完全相异的油品,在辽河油田锦州采油厂的努力下,却取得相似的效果和经验。锦45块蒸汽驱日产量由转驱前的45吨升至目前的180吨,翻了两番;锦16块化学驱日产量由转驱前的58吨上升到目前的153吨。
转换开发方式,依靠“绝对主力”
7月中旬,锦45块扩大蒸汽驱试验方案正在紧锣密鼓地编制完善中,锦16块则正处于主段塞注入阶段。
锦45块和锦16块分别是锦采最大的稠油和稀油区块,是锦采稳产的“绝对主力”。锦45块是典型的稠油Ⅱ类油藏,经过25年开发已处于吞吐开发后期,其中蒸汽驱试验区年产油由吞吐高峰时期的7.02万吨,降至转驱前的1.77万吨。锦16块也没能逃脱“宿命”,年产量由最高时的58万吨跌至2011年的12.4万吨。
“稳产增产的唯一可能就是转换开发方式。”锦州采油厂副厂长兼总地质师刘贵满说。
这两个区块储量规模大,一旦成功,推广前景好。锦16块油层连通性和地层水矿化度首屈一指。锦45块油藏条件虽不如齐40块这样的Ⅰ类稠油油藏,但储量相当可观。
从辽河油田角度看,锦采的试验有着更深的意义:转换开发方式是辽河油田稳产的重要途径之一。
转换开发方式还是老油田二次开发的重要抓手。辽河油田二次开发项目部负责人介绍,辽河油田下步二次开发的主要目标集中在稀油、高凝油的化学驱和稠油Ⅱ类、Ⅲ类储量的SAGD及蒸汽驱。据了解,辽河油田适合化学驱的储量有3亿吨左右。锦45蒸汽驱和锦16块化学驱若获得成功,可为“90万吨锦采”和“千万吨辽河”提供“双核”驱动。
“我们搞试验不能只站在锦州采油厂的角度。这两个区块在辽河油田具有代表性。”刘贵满说,“这两个试验项目可新增可采储量1000万吨以上,而且随着技术进步,还有增长空间。”
抓住主要矛盾,让梦想变成现实
锦州采油厂领导介绍,锦45块蒸汽驱最终采收率预计可达60%,锦16块化学驱最终采收率预计可达65.5%。
高采收率目标令人振奋,但难度之大也可想而知。要让梦想变成现实,必须抓住主要矛盾。以锦45块为例,“蒸汽驱的诀窍和核心就是保持较低的地层压力,同时使采注比尽量达到1.2。锦45块所有工作都是围绕这两项关键指标在做。”刘贵满说。
目标已明确,如何实现却很有讲究。锦州采油厂引进新型耐高温特种泵,并将泵下得尽可能深,保持较低的井底流压。低压使单井很难获得较高产液,于是锦州采油厂增加采油井点,利用试验区内部报废井重新侧钻,实施同井点分采,全方位提高产液量。目前,汽驱井组采注比一直保持在1.2左右。
不光是决策层,锦45块现场管理人员也在抓主要矛盾。锦45块汽驱站承担起为试验井组注蒸汽的重任。站长杨传涛表示,蒸汽干度是关键指标,保持在75%至78%最好,低了影响驱替效果,高了降低经济效益。
锦16块化学驱也是如此。聚合物溶液黏度损失率是其地面工程的核心技术指标。锦采对黏度损失较大的节点分别采取减少熟化时间、清洗滤袋等8项措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之后,井口黏度已由67毫帕秒升至150毫帕秒。
摸着石头过河,在继承中实现创新
数据显示:可采储量采出程度已近90%,综合含水率达98%,水驱开发已进入末期,锦16块似乎已山穷水尽。
三次采油之风乍起,吹皱了锦16块的一池春水。
锦16块项目组主任郑晓松表示,锦16块的优势是自然条件好,堪称国内一流。劣势是综合含水过高,且国内目前尚无类似化学驱的成功经验。
锦州采油厂先是完成注入井整体调驱,基本实现二次采油与三次采油之间的无缝衔接,为按时转入化学驱扫除了障碍。然后,锦州采油厂完善化学驱井网,建立相关制度和标准,引进最先进的配置注入设备。现在,锦16块药剂配注实现了自动化,在电脑上输入浓度指标,系统便会自动完成配制。注入站站墙上的标语“细注今天,精彩明天”,正是锦16块工作的真实写照。
截至目前,锦16块化学驱在中国石油首次实现了无碱二元体系在高采出程度、特高含水油田的应用,初步形成二元驱开采指标预测等5种方法和油藏数值模拟等6项关键技术。
锦45块油层平均厚度只有2.1米,物性和渗透性差异大,层间矛盾突出。锦州采油厂首次采用“回”字型井网,弥补了反九点井网采液上的不足,先后部署注汽井2口、开发井4口、直勾井2口、侧钻4口。现已在试验区内部形成两个小“回”字型井网井组,有望延长稳产期两年,提高采收率5个百分点。目前,锦45块蒸汽驱油汽比接近0.2,超过Ⅰ类油藏汽驱开发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