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中大新能源纯电动客车年产5000台技改项目正式获得工信部的报备批准。8月15日,该项目启动的新闻发布会在京召开。中大集团主席徐连国表示,中大是国内首个获得工信部立项批准的新能源汽车企业。中大纯电动客车迈入产业化阶段也给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产业化发展传达了积极的信号。
徐连国表示,中大此次技改立项率先获得工信部报备批准,是对加快新能源客车发展步伐,促进汽车转型升级、产业扩张的强力推动。中大汽车将以此为契机,坚持立足江苏、稳居国内、全球扩张的发展战略,实现整车和关键零部件产业化同步发展。目前,中大纯电动客车已在天津市区至中新生态城(中国新加坡生态城)线路实现近两年的批量商业化平稳运营,体现良好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其配置大容量锂离子动力电池及国内领先的整车集成技术,适用于“早出、晚归、夜充电”的运行模式;拥有独特的超低温电池,适用于零下20℃~零下40℃全球超寒冷市场;配置随车充电系统,减少了充电站的建设和应用成本。
记者了解到,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除了遭遇市场低于预期等问题外,还面临着一个新的发展瓶颈——安全问题。最近一段时间,连续发生了几起纯电动汽车的自燃事故,令市场对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能产生了疑虑。
中大将如何解决电备受关注的安全问题呢?据徐连国介绍,纯电动汽车自燃事故的根源在于汽车启动时的电流通过量低于应该达到的水平。目前,国家标准中规定纯电动汽车的电流通过量是200A,这一标准在纯电动车的运行过程中是足够的,但是由于汽车启动时所需要的功率较高(约为500A),所以导致启动电流要求得不到满足,“小马拉大车”才引发了事故。中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将企业标准提高到800A,保障汽车在启动时电流也可以正常供给。
另据《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报告》显示,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化还存在标准缺失的问题。就电动汽车而言,其标准建设虽然已经有30多个单项标准,但还不健全、不配套、不完善,产业链上的“散、乱、低”的问题制约发展水平的提高,这些成为制约电动汽车产业化的又一大瓶颈。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经济要参》主任、《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报告》课题组组长申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经过“十五”研发培育,“十一五”示范运行,现在进入了产业化攻坚阶段,在这一阶段新能源汽车应当标准先行。同时也要通过一些领跑者和比较先进的技术和车型,进行示范化运行,把产业化建立在扎实可靠的基础之上。
中大之所以能够在众多新能源汽车企业中突围,成为国内新能源客车领域首家实现产业化的企业,其背后的竞争优势是什么呢?据徐连国介绍,中大纯电动客车不仅实现了传统能源替代、环保零排放,而且对世界汽车工业的革命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