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矿石进口价格涨幅远超钢材价格涨幅、产能过剩是中国钢铁企业亏损的重要原因
去年我国钢铁行业可谓经历了一场“灭顶之灾”,如果没有年末的上涨行情,多数钢铁企业恐将难以为继。造成这场“灾难”的根源在于:产能过剩、经济低迷、需求不济但更多的是由于铁矿石价格的大幅飙升所致。
数据显示,我国去年铁矿石进口总量达7.4亿吨,创出历史纪录,但钢铁企业实现净利15.81亿元之多,同比大降98.22%。
无论是“一吨豆渣贵过一吨钢”、“一吨钢材价不抵4两猪肉”还是“生产一吨钢亏损300多元”等,这些都是钢铁企业困境的真实写照,而面对外国铁矿石巨头的“合围”,中国钢铁企业真的就只能束手就擒吗?多位业内人士建议,为了提升国内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保障国家经济安全,作为铁矿石最大进口大国,我国有必要尽快推出铁矿石期货。
铁矿石涨价蚕食钢铁业利润
有这么一组数据,2009年中国进口铁矿石6.28亿吨,比前一年增加1.84亿吨,增长41.6%,是历史上增加进口量和增长幅度均最大的一年;2010年中国总计进口铁矿石6.19亿吨,较2009年减少约900万吨;2011年中国累计进口铁矿石6.86亿吨,较2010年多进口0.68亿吨,同比增长10.9%;2012年中国铁矿石的总进口量达到了7.436亿吨,再次创出新纪录。
与此同时,去年中国钢铁业协会会员中,钢铁企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35441.1亿元,同比下降4.31%;实现利税740.89亿元,下降54.33%;实现利润15.81亿元,同比下降98.22%。其中1、2月份全行业亏损,3、4、5月份略有盈利,6、7、8、9月份又出现亏损,从9月下旬开始,由于钢材价格开始回升,四季度经营有所好转,实现扭亏为盈。全年累计亏损企业23户,同比增加15户,亏损面占比28.75%,亏损企业亏损额为289.24亿元,同比增长7.39倍。
按道理来讲,进口量剧增、钢铁企业应该有利润才对,那么,我国钢铁企业在铁矿石进口量剧增背景下,利润却连年下降,去年亏损企业更是达到了23户,究其原因在于哪里呢?业内人士表示,铁矿石进口价格涨幅远超钢材价格涨幅是导致中国钢铁企业亏损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我国钢铁企业目前面临的经营困境与行业本身的特点以及当前新的定价模式密切相关。
据了解,我国钢铁企业生产周期较长,铁矿石从进口采购到入炉使用再到钢材销售,平均周期在40天左右,如果考虑到巴西等地需要长途海运的铁矿石,则其贸易周期要在2个月以上。而铁矿石库存是钢铁企业生产中不可避免的因素之一,在我国炼铁工艺中,高炉炼铁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高炉生产要求连续性,必须有一定量的铁矿石库存作为依托,大多数钢铁企业为维持正常生产,通常备有半个月至一个半月不等的库存量。
我国铁矿石消费一半以上需要从巴西、澳大利亚、南非、印度等国家长途海运进口,其中巴西矿需要35天至40天,澳大利亚需要12天至15天。一般而言,我国钢铁企业从矿石采购到钢材销售,平均生产周期在40天左右,这使得企业铁矿石进口贸易风险很大。
随着我国钢铁产量的不断提高,铁矿石总体库存量也在不断增加。2007年-2011年期间,我国铁矿石年均港存量从4460万吨升至8903万吨,增量为4443万吨,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4.83%,占用资金显着增加。
“我的钢铁”研究中心主任曾节胜表示,钢价上涨速度没有铁矿石上涨快,钢厂的价格风险愈来愈大,如果上游需求增加,适当提高钢价,但如果下游需求消化不了,那么就会致使钢厂库存积压,很多钢厂就会因此破产。
铁矿石是仅次于原油的世界第二大商品。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和消费国,年消费量在10亿吨以上,每年进口贸易量超过世界铁矿石贸易量的60%。铁矿石占生铁生产成本的60%-70%。近年来,铁矿石市场发生本质变化,贸易定价由之前的年度长协谈判转变为月度甚或周度指数定价,价格波动频繁剧烈,已经严重影响我国钢铁企业的生产和经营。
而在国际铁矿石市场上,以“三巨头”为首的出口商却不断地抬升价格。去年3月份澳大利亚通过了《矿产资源税法案》,规定矿产资源税税率为30%,这意味着未来3年政府要向矿商收取约110亿美元的税收。从2010年开始,越南将铁矿石出口关税从零上升到40%。
现货交易平台无法转移风险
有分析人士表示,去年铁矿石的疯狂与必和必拓通过新加坡环球铁矿石现货交易平台(GlobalORE)的爆炒脱不了干系,而这个平台也被看做是必和必拓为了实现铁矿石金融化发起的一次攻势。另外,该平台自今年1月16日开始试用的指数定价模式,更像是为“明争暗斗“多年的几家铁矿石价格指数提供了一个兵戎相见的战场。
与新加坡交易平台相对应的是中国铁矿石现货交易平台,这个被冠以“中国“字样的平台在去年先于GlobalORE正式上市。不过,运行至今,一直未达到产业人士期望的效果。
去年初,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等机构在京建立了“中国铁矿石现货交易平台”,并于2012年5月8日正式开业。这一平台起到了减少人为恶意炒作引发的铁矿石价格大幅波动,推动形成公平、公正、合理、透明的国际大宗矿产品定价机制,促进铁矿石市场健康、有序、稳定发展。但是,该模式属于产业内部一对一的交易,市场风险在内部循环,无法有效分散和转移,且受标准化程度低、市场流动性小和非集中撮合交易方式的限制,价格发现功能十分有限,而且成交也不活跃。2012年5月8日开业至2013年2月8日,总成交71笔,总成交数量819.15万吨,仅为目前港口库存的约十分之一,企业避险需求得不到满足。
从实践来看,世界主要大宗商品定价机制都向期货化、短期化发展。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的原油定价机制改革、八十年代初期铝定价机制改革,以及二十一世纪初动力煤定价机制改革,以及我国近些年推进的“合同煤“改革等,都表明长期固定的价格体系逐步被市场化所替代。随着未来全球铁矿产能的不断扩张以及新兴经济体对钢铁需求的不断增加,僵化、固定的定价模式,很难赢得生存空间。
“只依靠现货市场,价格风险没有分散的渠道。”上述分析人士表示,在一对一的交易情况下,风险没有分散的可能。在供需平稳的情况下,价格风险只能通过产业链进行传导,如果矿价较低,则会使矿山亏损而使下游钢铁企业盈利;矿价升高,则挤压钢铁企业绩效而提高矿山利润;整个产业处于一种零和博弈的状态之中,一方的获益必然以产业链上对手方的受损作为代价,风险只是在整体产业内部不同的产业环节间相互传导。
“总体来看,单一的现货市场无法提供一个有效的渠道,使得产业内部的风险转移到产业外部,因此,也不能够减少整个产业的总体风险。”他表示。
价格的波动使企业面临的风险加大,影响着我国钢铁产业的健康发展。据中钢协统计,2012年,会员钢铁企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35441.1亿元,同比下降4.31%;实现利润仅15.81亿元,同比下降98.22%。
中投顾问冶金行业研究员安海轩表示,国内外的铁矿石交易平台都属于现货交易,但在运营模式和价格指数上有所不同。当前国内交易平台由于缺乏卖家而仅充当电子信息公布平台,影响能力较弱,缺乏卖方导致交易量较少,所以无法吸引三大矿山前来交易。
铁矿石出口关税由原来的20%提高至30%。这些举措对中国钢铁产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