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到今年底,松江机农结合和种养结合的家庭农场将占总量的20%。到“十二五”期末,种养结合家庭农场将满百家。种养结合对家庭农场最重要的启示,就是“调动生产要素,力争不浪费,在可持续的同时提升效益”。
早上9点,沈忠良开着拖拉机回来了。拖拉机后面拖着刚修好的新型收割机,农忙时节,这是沈忠良的“吃饭家什”。
作为松江叶榭镇金家村忠佩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社长,他和5位合伙人一道,管理7台收割机、14台拖拉机,肩负着2个村的收割任务。此外,他还是松江首批家庭农场主之一,146亩水稻田的年收入达13万元。
在已经实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家庭农场,像沈忠良这样机农结合的案例已有175户。事实上,机农结合正是家庭农场向现代农业转型的抓手之一。松江区委书记盛亚飞表示,计划在3到5年内,基本实现松江全区机农一体。
“看得见”的政策
“政府现在每亩地给20元的收割补贴。”沈忠良告诉记者,松江每个农机专业合作社都要与家庭农场签订协议,负责每年的收割。忠佩合作社负责33户家庭农场共4000多亩土地的收割,割一亩地收入65元,油耗、人工、机械折旧等成本就要50元左右。“别看每亩只补贴20元,4000多亩土地就要8万多元,要是政府不补贴,收割肯定要涨价,家庭农场的运营成本就上去了。”沈忠良说。
收割要补贴,购置农机也少不了政府扶持。东勤村农户沈国民告诉记者,松江以减少劳动力、提倡大马力为宗旨,对机农结合的家庭农场实行农机补贴。一台售价33万元的久保田888机型收割机,农民只需支付不到13万元,自付比例40%。相比之下,马力较小的588机型售价25万元,农民自付则要超过13万元。“对家庭农场的支持,我们能用眼睛看见。”说起机农结合,沈国民乐不可支。
“看得见”的政策,缘何向机农结合倾斜?背后是松江发展家庭农场的总体思路。
盛亚飞表示,世界上实现了农业现代化的国家,其粮食经营模式均以家庭农场为主。与传统农业相比,粮食家庭农场最突出的特点是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和机械化运作。
机械化运作之后,种植收割的效率高了,打地、收割不规范的问题得以解决。成立合作社,农机资源共享,机械的利用实现了最大化,提升农民驾驶农机的专业技术,也减少了冗余的劳动力。环环相扣的政策设计,体现的都是家庭农场发展的初衷。沈忠良说,机农结合后,只要掌握收割时间和季节,效率能提高一倍以上。
不仅如此,家庭农场政策还辐射到其他生产要素。在徐姚村,记者看到,归并之后的散田统一划归成80米长、20米宽的网格状,田埂的沟渠疏通完毕。为便于机械进入,农田的水泥路也已修葺一新。这些,都由政府出资。
由于农耕看天吃饭,为防极端气候、灾害造成损失,多数家庭农场购买了农业保险(放心保)。在生产前,松江建立了粮食种子繁育供应基地,实行水稻良种全区统一供种。14家农资超市门店,为家庭农场统一配送农药、肥料。收割之后的粮食,也统一纳入粮管所的收购渠道。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2011年对松江100户家庭农场进行抽样调研,结果显示,每年户均获得补贴56746元,亩均补贴498元。如果取消补贴,户均收入仅为36366元。
“不浪费”的农业
徐姚村农民杨仁章种了95亩水稻,养了300头猪。每天清晨6时,他会准时踏进封闭的猪棚清理粪便。这些过去避之不及的排泄物,因为种养结合,成了水稻最好的养料。
“种养结合,顾名思义就是,同一个农户既种植又养殖。”松江区农委负责人介绍说,因为家庭农场规模达到100-150亩,种养结合成为可能,“原本要浪费的粪便,也可以变废为宝,充分利用起来。”
盛亚飞介绍,猪粪还田利用的模式已在种养结合的家庭农场中普遍推广,目前松江种养结合的家庭农场53家,年上市生猪6万头左右。
家庭农场与松江区引入的畜牧龙头企业共同组建上海松林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由松林统一为农户提供苗猪、饲料、疫苗,并派专业人员进行技术指导,出栏后统一销售。对农民来说,只要把精力集中在养猪上,就能获得每头50元代养费。杨仁章说,不算猪粪还田节省的成本,养猪的收入就能达到1.5万元。
除了猪粪还田,部分家庭农场还利用烂菜叶还田。目前松江还建立了8个蔬菜废弃物循环利用点,年产绿肥约1万吨。
种养结合模式在2005年开始小范围试点,收效后,2008年开始在家庭农场推广。精耕细作、生态循环的耕种方式,不仅节约了成本,富裕了农民,还提升了土壤的可持续能力,作物的污染也减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