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电数据网
您现在的位置: >>中机产业数据网 >> 行业聚焦 >> 产业集群 >> 电工电气 >>正文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
发布时间:2012-06-12  来源:经济日报 

3. 探索企业主导产学研用合作的新模式。突破制约产学研用合作的体制机制障碍,建立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创新成果向企业顺畅流动的新机制。实施中关村产学研用合作工程,以企业为主导,进一步探索共建研发机构和委托研发、技术许可、技术转让、技术入股等多种产学研用合作模式,营造有利于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新型产业组织发展的政策环境,发挥新型产业组织在产学研用合作中的重要作用,建立高效的协同创新网络。   

  (三)提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创新效能  

  1. 建设世界一流科研机构。结合中关村现有基础,积极发展研究型大学与新型研究机构,新建一批国际高端科研人才领衔、面向应用、机制高效的世界一流科研机构,取得一批重大理论创新成果,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集聚中央大型国有企业和院所转制企业的优质研发创新资源,建设若干支撑国家重点产业发展的研发机构,打造国家重要的研发基地。   

  2. 建立市场导向的技术开发和转移机制。推进科研项目立项评审和人员考评制度改革,引导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科技问题开展创新活动。改革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技术成果管理制度,探索建立适应公共技术扩散和市场技术转移的多种模式的技术转移机构。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大型企业共建科研实体,联合开展研发和成果转化活动。建设一批面向国内外的创新创业与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技术转移利益分配机制。   

  3. 加快科研设施面向全国的开放共享。开展国家科研设施开放共享试点,鼓励和支持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向社会开放实验室、科研设备,提高科技资源使用效率。实施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工程,探索建设面向全国企业开展联合研发、委托研发、设计、中试、检测等服务的中关村开放式研究院。   

  (四)提高首都经济创新发展的能力  

  1. 实现首都经济创新驱动发展。紧紧围绕服务型、总部型、知识型和消费型首都经济特征,统筹整合首都人才、资金、技术等各类创新要素,在电子信息、生物、新能源和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新材料、装备制造、航空航天、文化创意等产业集中支持一批产学研用合作项目,努力在重大关键技术上实现突破,推广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能带动形成新的市场需求、改善民生的成熟技术和产品,切实做大做强一批企业,加大产业化、商业化和规模化应用力度,做强“北京创造”和“北京服务”品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首都经济走向高端引领、创新驱动的轨道。   

  2. 全面推进“科技北京”建设。加快实施“科技北京行动计划”,发挥中关村在首都创新体系中的龙头作用,增强科技创新在首都城市建设、社会管理、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公共安全等方面的支撑能力。加强“科技北京”建设的统筹协调,创新体制机制,促进知识、技术的有效供给和创新成果的合理流动,加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推动首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四、搭建产业创新发展平台  

  围绕国家和首都经济发展战略需求,搭建国家与北京市创新联动的平台,促进国家与地方创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上下联动凝聚创新合力。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高端发展、集聚发展和国际化发展,突破一批关键技术,转化一批重点成果,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低碳经济,重点打造八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把中关村建设成为我国参与国际高技术产业竞争的前沿阵地。   

  (一)构建首都创新联动共享机制  

  1. 强化示范区部际协调小组职能。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部际协调小组要加强对示范区建设和发展的全面指导,研究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先行先试,协调促进示范区发展的重大事项。   

  2. 充分发挥北京市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领导小组作用。成立由北京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领导小组,统筹规划中关村示范区发展建设,研究解决示范区发展建设中的有关问题,协商国家有关部门落实各项专项改革工作,组织开展先行先试的体制机制创新试点,不断完善示范区建设的政策、法制环境。   

  3. 搭建国家与地方创新合作平台。发挥中关村科教资源优势,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先行先试,搭建创新资源产学研用合作平台,促进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中央企业、民营企业和政府协同创新。北京市会同部际协调小组相关部门共同设立中关村科技创新和产业化促进中心,下设若干具体办事机构,建立高效的工作机制和服务体系。成立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审批联席会,由北京市政府5年出资300亿元,按照资金集中使用、项目集中支持的原则,重点支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科技基础设施、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成立科技金融工作组,协调推进相关金融机构开展符合科技企业特点的制度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集聚吸引金融服务资源。成立人才工作组,搭建吸引和聚集高端领军人才创新创业的服务平台,吸引国际一流人才团队和科研机构。成立新技术新产品应用推广工作组,促进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和推广。成立政策先行先试工作组,加快推进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股权激励、科研项目间接经费列支、科研项目经费后补助、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等试点工作。成立规划建设工作组,推进示范区产业空间布局规划,促进重大项目落地实施。  #P# 

  (二)大力推进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  

  1. 实施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工程。按照首都功能定位,由北京市安排专项资金,组织实施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专项工程,开展信息、生物、新能源和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新材料、装备制造、航空航天等领域一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建设一批国家级的高技术产业基地。   

  2. 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积极探索人才激励政策,鼓励智力要素和技术要素以各种形式参与创新收益分配。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院所转制企业及国有高新技术企业的职务科技成果发明和转化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由实施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企业按规定给予股权、分红等多种形式的激励,释放创新活力,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   

  3. 开展重点领域示范应用。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以重大项目建设和示范应用促进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积极承担国家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和示范工程,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首都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的转型。   

  (三)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1. 做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坚持电子信息制造业与信息服务业融合发展,突破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等领域的关键技术,提升高世代平板显示、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等领域的装备水平,提高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高清交互数字电视等领域的系统集成和信息增值服务能力,做大信息服务外包、业务流程外包等信息服务业,统筹软件、移动通信、数字电视等产业基地建设,实现产业技术自主发展,提升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国际地位。 

    2. 壮大生物产业集群。坚持高端制造与医药研发服务并进,加快新型疫苗、蛋白质抗体、诊断试剂等生物医药关键产品和技术开发,大力推进农作物、畜牧产品和水产品等生物农业优良新品种选育,突破酶工程、代谢工程、纤维素乙醇、微藻生物柴油等工业生物领域关键技术,积极发展生物技术研发外包、健康管理服务,促进自主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实现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等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3. 发展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集群。围绕缓解能源瓶颈制约和向低碳经济转型的需要,重点研发新型太阳能光伏光热材料及元器件、新型热泵机组、污水及固体废弃物处理等技术和装备,促进生物质能利用技术、核电高端技术、地热能和风能关键技术研发及工程服务能力。建成全国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和高端制造基地。   

4. 培育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以新能源汽车关键系统研发与产业化为重点,搭建新能源汽车研发平台,突破整车控制系统、车载能源系统、驱动系统等关键技术,开发动力电池、大功率车用永磁电机等关键零部件,研究制定充换电装置的标准和规范,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新能源汽车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

地址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增光路55号紫玉写字楼13层(100037)
邮编:100045
Email:cmci2008@163.com

400电话

网站简介 /本网动态/产品与服务/诚聘英才/广告服务/联系我们/版权声明/网站地图
Copyright@2000-2012中机产业数据网版权所有 中机院机电市场研究所主办
北京市海淀区首体南路2号机械科学研究总院14层(100044)  北京市海淀区增光路55号紫玉写字楼13层(100037)
咨询电话:400-008-5078(免长话费) Email:cmci2008@163.com
京ICP备08008382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