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钢铁业苦寻解困之道:或海外买铁矿,但没能翻身;或多元化发展,养猪、卖水……只要能赚钱,八竿子打不着的都干,但隔行隔山,难有厚利。
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回顾2013年,中国钢铁业全行业亏损,这已令人见怪不怪。以吨钢为例,多年前利润达千元,时下竟跌至0.4元,不够买半支冰棍。难怪钢贸商或跳楼,或跑路,还怎么活呀?
为国民经济建设做出过巨大贡献、曾几何时无比辉煌的钢铁业,如今怎么亏到这份上了?
究其原因,恐怕谁都知道,产能严重过剩使然。国内钢铁产能的利用率仅仅只达到72%,远远低于合理水平。多年来,尽管钢铁业的产能调控政策出台无数,但现实却一边是落后产能被淘汰,一边是新项目不断上马,产能越减越多,不亏才怪呢。
据测算,2009年中国钢铁产能约为7亿吨,到2013年该数字已增至9.76亿吨,而环保,成为压垮钢企的最后一根稻草,生产一吨钢治污成本达100元。按我国钢铁行业7.2亿吨的年产量,全年光环保投入,就需720亿元。
中国钢铁业苦苦求索,到底什么招数管用?
在日前结束的第九届环渤海钢铁市场论坛暨兰格钢铁网2013年会上,工信部官员和著名经济学家所提的招数,值得钢铁业参考:
一是钢铁大省要将钢铁产业结构调整目标纳入对下级党委、政府的绩效考核体系,并加强考核督导。对过剩产能消化一批、向海外转移一批、兼并重组一批、淘汰一批,从粗放型速度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向集约化、高质量的增长模式转型。
二是环保治理和压缩产能相辅相成,用环保标准要求钢企要公平有效,在环保的推进上不应过于激进,要有缓冲期。
三是钢企要尽快掌握铁矿石定价权。即使多元化也要围着钢铁主业转,或往上游寻矿,或向钢铁电子商务、物流等领域延伸。
四是互联网钢铁将成为钢铁行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要完善钢铁市场体系,形成全国统一的大市场。
国务院今年以来也就化解产能过剩和节能减排下发了一系列文件。其中,钢铁业作为产能过剩的污染大户,将在未来5年压缩8000万吨、即超过总产能1/10的产能。面对几乎席卷全国的满天雾霾,各地、特别是产钢大省政府连续猛出重拳,压缩钢铁产能和节能减排力度空前,落后产能被逼入绝境。所以,“置之死地而后生”,应该是钢铁业的不二选择。显然,钢铁产能见底和节能减排见效之日,便是钢铁业重现生机之时。大批落后钢企将无可避免地淘汰,现代钢企必将“剩者为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