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黄金窗口期”再度降临。清科研究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企业在能源及矿产行业共完成12起海外并购交易,涉及金额达128.87亿美元,创下自2010年以来的新高,占同期海外并购交易总金额的66.4%。在今年1-8月中国企业十大跨国并购案中,并购方80%来源于能源矿产及相近行业。
论“财大气粗”,谁也比不上能源及矿产行业,但考量驾驭国际化的能力,还要看其他行业。今年,笔者观察到了“走出去”的几个新趋势。
趋势一:文化业锋芒初露
都说国际化最难跨越的是文化鸿沟。因此,文化业海外并购姗姗来迟并不为怪。
石破天惊。今年5月,中国商业地产老大万达集团和全球排名第二的美国AMC影院公司签署并购协议,并购总交易金额高达26亿美元。该交易将使得万达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院线商。
作为目前十大海外并购案中惟一一家民企,万达也因此从国际化的“陌生人”首次跻身50强。
无独有偶。华谊兄弟6月9日发布公告称,通过全资子公司华谊兄弟国际有限公司,拟与美国传奇影业公司及其他投资方在海外建立合资公司。其中华谊国际与美国传奇影业公司为参股股东,其他投资方合并为控股股东。双方同意,美国传奇影业刚成立的独立娱乐公司传奇东方与华谊兄弟结成合作伙伴,未来每年将推出一至两部高水准的面向全球的大片。
趋势二:金融业卷土重来
今年7月,中信证券宣布以12.52亿美元收购里昂证券。如收购获得内外部通过,将开中资投行收购外资投行全部股权的先河。中信证券董事长王东明表示,“通过对里昂证券的收购,可以把中信证券在中国的业务优势和里昂证券的全球客户基础汇集在一起,为全球客户提供中国资本市场的产品及服务。同时,也协助国际客户进入中国市场。”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前后,中国金融企业曾掀起一波海外并购的高潮,但基本上都铩羽而归。中信证券也是当年海外狩猎者中的一员。2007年10月,中信证券宣布与华尔街投行“五兄弟”之一的贝尔斯登相互参股,并结成广泛联盟。好在没有签订最终协议,5个月后,贝尔斯登垮台。有了前车之鉴,这一次,想必中信证券会更加审慎。
和那些盯着欧美大行的同业相比,中国工商银行依旧坚定地走“新兴市场”路线。其渐进式国际化的思路值得称道。去年8月,工行与南非标准银行集团就阿根廷标准银行股权买卖交易达成协议,以6亿美元购得阿根廷标准银行80%股权。今年2月,阿根廷央行批准此次交易,工行由此获得阿根廷商业银行牌照,打入当地主流银行之列,成为第一家进入当地市场的中资金融机构。
趋势三:机械业再掀高潮
今年1月,三一重工公告,以3.6亿欧元收购德国普茨迈斯特公司(即大象公司)100%股权,超过2008年中联重科收购意大利CIFA股权2.71亿欧元的金额,成为国内工程机械行业最大的一起海外并购。
正如三一重工总裁向文波所称,欧债危机给了公司更多海外收购的机会。
作为“中国制造”大家庭中更多依赖技术而非低成本优势的行业,机械工业通过海外并购提升技术开发能力是一道绕不过去的门槛。所以,未来会有更多的海外并购案例浮出水面,人们无须惊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