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在国网能源研究院2013年基础研究年度报告发布会上,国网能源院与来自政府部门、大学等组织机构的相关领域专家齐聚一堂,围绕当前能源电力领域的热点问题,各抒己见、充分交流,其中既有对大趋势的分析、行业现状的把脉,也有对深层次原因的探索,对未来趋势的预测,现场掀起了一场精彩的“头脑风暴”。
对国际国内能源电力供需形势的判断
在发布会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部长冯飞说,世界能源可能将迎来大调整、大变革时期,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第一个是全球能源经济的转型,由技术推动。第二个是全球能源供需结构可能会发生较大变革,伴随着生产重心西移和消费重心东移这样的特征,可能导致全球能源供求体系发生大变化,特别是在价格、定价机制方面,如美国现正在谋求的全球石油和天然气定价权。第三个是能源引发的地缘政治调整,尤其是能源安全问题,去年美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已经降到了40%以下,一年内降了5个百分点。
据国网能源研究院院长张运洲分析,关于我国能源电力发展结构和增速问题,有两方面值得关注。一方面,高耗能行业的投资和生产预计将逐步放缓,带动能源电力消费增速下降。另一方面,随着产业结构升级、终端用能调整以及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将持续上升。预计2020年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8%左右,比目前上升约5.5个百分点。“总的来看,电力需求增速将高于能源需求增速,必须确保电力的安全可靠供应。”
国家能源局发展规划司司长俞燕山目前正在组织编制国家能源战略发展行动计划(2013-2020),同时准备启动“十三五”能源规划前期研究工作。他提出了“未来能源需求到底有多大,究竟会发生量变还是质变以及如何判断”等问题,供与会专家共同思考。
能源结构调整与节能减排
“中国正处于能源转型发展的窗口机遇期”,冯飞认为,能源转型的一个方面是经济转型,当中国重化工业出现产能过剩,结构调整到了新阶段时,单从历史演进数据倒推,已很难准确判断中国未来能源和电力需求。另一方面是环境驱动的变化,诸如PM2.5、本地污染物等问题。我们应该重点在化石能源上实行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发挥其对结构调整的明显作用。
张运洲分析提出,去年入冬以来,我国东中部地区发生的持续性、大面积严重雾霾天气,是粗放型的能源生产利用方式对环境影响达到临界点的集中体现。转变发展方式,目前社会各方面已有广泛共识,国家将采取前所未有的严厉措施。在能源电力领域,主要的污染治理手段包括削减燃煤、加大天然气和清洁能源的替代利用等。
结合9月12日国务院发布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他说,该计划明确提出了“到2017年,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降到65%以下”的能源结构调整目标。未来能源消费面临着越来越严格的总量和结构两方面的硬性约束,这将会对今后一段时期能源电力供需平衡方式产生重要影响。加快推进包括特高压在内的主网架建设步伐,加大跨区输电规模,从而减少受端发电燃煤总量,是治理京津冀鲁、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雾霾问题行之有效的战略举措,多管齐下,可以做到时间短见效快,同时还能够有效支撑当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对电力的需要。预计未来5年,京津冀鲁、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区外受电比重将逐步提高到30%以上。
针对《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务院研究室工交贸易司副巡视员卫新华表示,公众对清洁空气的要求属于常识范畴,而常识的东西是富有“生命力”的。
分布式能源与智能电网发展
分布式能源是当日讨论的另一个热点问题。冯飞的观点是,分布式能源与微网是未来电力工业发展的一个趋势。张运洲提出,促进分布式能源的持续健康发展,需要政府部门、电力企业及社会各方共同努力。必须看到,“集中式供能为主、分布式供能为辅”仍是现阶段乃至未来一段时期电力生产与供应的主要特征。无论新能源集中开发还是分布式开发,都需要以大电网为支撑,建立大范围配置平台,将新能源、市场需求、系统调节能力等要素资源整合在一起。这是解决好并网消纳问题、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力技术系教授闵勇为国家科技部智能电网专项做研究。他说,这些年,国家在智能电网这面旗帜下,做了很多工作,科技部、国家电网公司的投资都很大,地方政府和民间企业也很关注。为了让智能电网技术发展得更加有序,进一步突破瓶颈、发挥自身优势,他呼吁国家层面设立专门的协调机构,并针对技术发展,出台相关支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