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电数据网
您现在的位置: >>中机产业数据网 >> 行业聚焦 >> 行业分析 >> 市场分析 >> 电工电气 >>正文
光伏行业十面“霾”伏 期待华丽转身
发布时间:2013-01-16  来源:solarF阳光网 

刚刚作别“末日年”、新年伊始的中国就遭遇了十面“霾”伏的天气。其实不但是我们头顶的天空,放眼全球经济,同样是阴霾密布。无论是欧元危机激化还是美国的“财政悬崖”,任何一个都有可能造成全球经济面临一轮大衰退。而回望中国的光伏产业,尽管政策面暖风频吹,却也尚未驱散笼罩在行业上空的雾霾,多数遭受重创的企业尚未显现出回暖的迹象,2013年的前路依然迷茫。


然而,尽管大规模的兼并重组尚未铺开,在海外上市光伏军团集体低迷沉寂的背后,肃杀萧条的光伏江湖深处却是暗流涌动。曾经长期潜藏在光伏巨头背后的汉能控股,一家另类的本土光伏厂商,却在此时上演了一出逆市海外收购的大戏,着实赚足了各界的眼球;而一家德国太阳能龙头企业大手笔收购中国光伏逆变器企业股权,也意外搅动起国内同行企业的不安和恐惧。


尽管是一中一外、一进一出、一喜一忧,但无论是薄膜电池还是逆变器企业,似乎都在迫不及待地从以往的边缘角色走上前台,而曾经风光无限的主角--晶硅电池厂商们则大多退居幕后低调疗伤。窗外雾气氤氲迷蒙,正如往昔的多少恩怨是非都随之隐没淡去;巨头陨落的背后,自然会有新秀们粉墨登场;而待到云破天开,一个全新的光伏世界或将跃然我们眼前。


汉能:昔日异类的华丽转身


能人还是狂人,有的时候并不那么容易区分。汉能控股董事会主席李河君,每一次亮相似乎都能引发这样的争议。就在光伏市场一片萧条之际,他统领下的这家民营清洁能源企业,却凭借对美国太阳能技术公司Miasole的收购,超过如雷贯耳的美国FirstSolar,跃居全球最大的太阳能薄膜组件生产商。有人说,这是典型“逆市而动”的不智之举;也有人断言,这有可能成为汉能控股与光伏巨头叫板的一把“利器”。


之所以被外界视为光伏圈里的异类,除了“万亿市值”的豪言和“打造一千个亿万富翁”的宏大叙事,李河君当年杀入光伏江湖却不走寻常路,弃传统的晶硅电池而选择了“非主流”的薄膜电池。虽然身为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会长,但在彼时晶硅称王的光伏江湖里,自成一派的李河君显然还难以与如日中天的晶硅巨头们分庭抗礼。锋芒毕露的汉能虽然自有“你走阳关道,我过独木桥”的笃定,但在当时的外界看来,这种不按常理出牌的“剑走偏锋”并无明显的优势。


现在回头来看,2011-2012年成为中国光伏业的一个分水岭。伴随全球经济动荡,多晶硅料价格上演华丽的高台跳水,晶硅太阳能的暴利时代也就此一去不返,迅速堕入“冰河世纪”。而来自欧美这两个海外主要市场的“双反”围剿,对于那些尚在兀自发抖的传统光伏厂商无疑是迎头一盆冷水。但独守薄膜阵营的汉能,却在此时日渐显露峥嵘。


2012年5月末,几乎就在尚德、英利、天合光能等17家中国光伏企业抱团声讨美国对华“双反”调查的同时,李河君却悄然出手,落下了汉能控股海外布局的第一子,收购了德国薄膜电池制造商Solibro。


显然,美欧市场对华晶硅“双反”给薄膜电池带来了产业萧条下的意外生机。受益于大量晶硅电池低端产能的淘汰,李河君将汉能控股发力的时间点设定在2013年,收购Miasole还只是汉能的第一枪。

 

    放眼当下的光伏江湖,跌落神坛的施正荣、彭小峰等中国光伏的“黄金一代”黯然退隐,昔日风头强劲的苗连生、高继凡等元老也逐渐淡出。只有李河君,昔日的黑马正向中国光伏业的龙头发起冲击。
 

有人叹息“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或许如此。但早年李河君曾说“汉能跟所有光伏企业的玩法不一样,他们是做出口,我是反过来做,以中国市场为主,国外市场为辅”。想到近月各界疾呼启动国内光伏市场,必须承认,比起沸沸扬扬的“路线之争”,这种“玩法”上的分野,或许更能解释汉能为何能笑到最后。


逆变器:中国光伏的新星


近日,搅动中国光伏圈的还有一桩看似普通的跨国并购。2012年底,德国光伏逆变器巨头SMA斥资1.6亿元人民币收购江苏兆伏爱索新能源公司72.5%的股权。然而,这一收购案引发了国内光伏逆变器企业的不安和恐惧,“狼来了”的呼声四起,更有观点称这是外资太阳能巨头占领中国光伏市场的第一步。事情真有这么严重么?


在中国光伏的产业链条中,世人的目光长期集聚在前台的硅片及组件制造领域。的确,在“欧美”双反之前,中国的光伏厂商凭借低成本及庞大的规模在海外攻城拔寨,以至于提起中国光伏几乎就等同于多晶硅组件。但进入“后双反时代”,伴随加工环节独大的现状被打破,投建电站、扩大装机成为启动光伏内需的当务之急,光伏逆变器这个“被人遗忘的角落”开始从幕后走到台前。


按照通常的推算,光伏逆变器的成本在光伏项目中平均占到总成本的5%~10%。按照可再生能源“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中国将实现光伏装机容量40GW,预期总投资将达到3200亿元。如果将逆变器按占总投资的7%测算,这一市场也将达到200多亿元。在阴谋论者看来,中国光伏产业最终将会因为国内市场启动而变成一场“盛宴”,这也正是SMA此时入华的战略目标所在。


与高度成熟的硅片组件行业相比,中国的逆变器行业显然还是个婴儿,所有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加起来也不超过10%。然而,正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在欧洲、澳洲及东南亚等一些区域市场,阳光电源、兆伏爱索、冠亚电源等中国逆变器企业已经能够与SMA这样的巨头形成竞争。如此看来,SMA通过并购既能够将来自中国的竞争威胁消灭于初始阶段,又能解决潜在的市场准入门槛,的确是一石二鸟的好买卖。


虽然同为光伏产业的一部分,但逆变器行业的成长环境显然与光伏组件企业长期享受的地方政府“保姆式”服务不可同日而语,政策的阳光始终未曾映照到这个角落,基本属于“没人管的孩子”。只是如今伴随扩内需的号角吹响,逆变器行业才在一夕之间成为众人眼中的“香饽饽”。正所谓“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现在想起要护犊,不觉得为时太晚么?


换个角度看,一个正常、开放的市场,面临外来的竞争、遭遇外来的并购,本不足为惧。早些年,包括兆伏爱索在内的中国逆变器企业,不就是在这样风吹雨淋的大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么?反观那些在地方政府奶水里喂大的光伏明星企业,如今又是怎样不堪的处境?说到底,视海外并购为洪水猛兽的观念,在于中国光伏独步天下的迷思被欧美“双反”彻底敲碎之后,一些人的心态也随之从昔日的自负到如今的不自信,以至于闻风色变。那些鼓吹“狼来了”的阴谋论者,无非就是鼓动政府出手“救助”,进而为相关企业撑起政策保护伞,这岂不是一种变相的贸易保护主义?古语常云“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对于欧美借“双反”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的行径,我们当然要抵制和反击,但不能因此也祭起贸易保护的盾牌。


龙去蛇来,我们曾经熟悉的那个光伏江湖正在远去,那些叱咤风云的人物或企业,或者成为传奇为我们所铭记,或者化作教训被我们记取。而2013年的中国光伏业,必将涌现更多的新面孔、新气象;经历过大起大落的我们,更应以一颗平常心来善待。“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多给他们一些宽容和善待的空间,既不“捧杀”也别“棒杀”,中国光伏的二次创业才能再出发。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文章
您可能对以下信息内容感兴趣
地址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增光路55号紫玉写字楼13层(100037)
邮编:100045
Email:cmci2008@163.com

400电话

网站简介 /本网动态/产品与服务/诚聘英才/广告服务/联系我们/版权声明/网站地图
Copyright@2000-2012中机产业数据网版权所有 中机院机电市场研究所主办
北京市海淀区首体南路2号机械科学研究总院14层(100044)  北京市海淀区增光路55号紫玉写字楼13层(100037)
咨询电话:400-008-5078(免长话费) Email:cmci2008@163.com
京ICP备08008382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