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电数据网
您现在的位置: >>中机产业数据网 >> 行业聚焦 >> 行业分析 >> 市场分析 >> 船  舶 >>正文
面对三重压力,船舶企业如何突围?
发布时间:2013-06-13  来源:舟山日报 

  煤炭、铁矿砂、木材、粮食等资源价格日趋上涨;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新兴产业即将出现;绿色产品成为人类活动的主线。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发展呈现“涨”、“新”、“绿”三大基本特征。

  面对三重压力,船舶企业如何突围?

  日前,应市经信委、市船舶工业设计基地联合邀请,中国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研究员赵耕贤“做客”舟山,就“船型发展与自主创新”与业界代表企业展开了对话。

  优化船型形成自己的品牌

  赵耕贤是国内船舶设计大师,大(超大)型船舶设计先导、我国FPSO开拓者,早期曾参与苏伊士最大型油船和VLCC研制,近年为中海油、中石油、中海工业、国内船级社、冶金业、桥梁界的重大项目进行技术咨询。

  他说,未来十年,是我国船型优化发展与自主创新的时期,也是造船业做大、做强的关键时期。“我国船型优化发展,不可能永远依赖低价劳力成本的生产,要形成自己的品牌。”赵耕贤说,首先应学习国外先进的理念与成熟的经验,在“绿色船舶”的方方面面下功夫,这是今后制胜的关键。其次,打破国内外的地域差异,国企和私企的界限,合纵连横,集结力量。如巴西与韩国在海洋工程方面的联合发展、俄罗斯航运业与日韩围绕LNG的合作,是值得学习的样本。

  在谈及未来十年船型的发展方向时,赵耕贤认为,应重点开发绿色船舶、新颖的巴拿马型船舶、无(少)压载水的宽体型船舶、多功能船舶、多功能海洋工程产品、新颖的海洋工程装置等。

  如何应对造船业存在的不利因素?

  近年来,船用钢材价格居高不下,船厂利润微薄;人民币升值也使造船订单变成“烫手的山芋”。

  而专业人员短缺,储备力量不足,核心技术依赖国外专利,国产设备配套能力不足……这些“短腿”,已严重制约造船业的做大、做强。

  针对目前国内造船业存在的上述不利因素,赵耕贤认为,应加大政府部门对船型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强宏观调控,有组织、有序地展开船型优化研究工作;建立相对稳定、人员配置得当的研发队伍;加强管理,健全激励机制。

  企业高管也应搭建技术交流平台,培养创新型人才。以开发“绿色船舶”为重点,采用绿色环保意识,展开降低CO2排放、减少SO2和NOx气体的排放、船上废弃物管理、压载水处理、防污染涂装、拆船材料利用的研究,使所开发的船型在建造、航运和拆解时对环境污染的影响最小,废材回收时能再循环使用。

  深海捕捞装备开发或成船企转型“新蓝海”

  “舟山原本有一些渔船制造和修理厂,实际上是非常好的条件。”赵耕贤说,船舶企业应跳出造船大国、造船强国的固定思维模式,看到未来海洋大国、海洋强国的发展目标。

  2012年,全国海洋产业的总产值已超过5万亿元,占GDP总量的9.6%。其中,船舶制造为1331亿元人民币,增速-1.1%;海洋渔业3652亿元人民币,增速6.4%;海油1570亿元人民币,增速-8.7%。海洋渔业的发展潜力不可估量。“舟山的船舶企业若能关注远洋的深海捕捞装备开发,将带动一大批企业的发展。”赵耕贤说。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文章
您可能对以下信息内容感兴趣
地址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增光路55号紫玉写字楼13层(100037)
邮编:100045
Email:cmci2008@163.com

400电话

网站简介 /本网动态/产品与服务/诚聘英才/广告服务/联系我们/版权声明/网站地图
Copyright@2000-2012中机产业数据网版权所有 中机院机电市场研究所主办
北京市海淀区首体南路2号机械科学研究总院14层(100044)  北京市海淀区增光路55号紫玉写字楼13层(100037)
咨询电话:400-008-5078(免长话费) Email:cmci2008@163.com
京ICP备08008382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