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作为新能源、新材料和新动力等诸多新兴产业的重要交叉点的电池产业,随着我国相关政策陆续出台,成为了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美好的市场前景不断吸引各方产业资本。聚集了世界三大电池巨头的无锡,是我国目前主要的锂离子电池产业聚集地区之一,在国内的锂离子电池产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特别近几年受传统数码行业的发展带动,聚合物电池的需求不断增加,电池产品也成为了无锡地区主要出口产品之一。
电池产业的现状
2012年,无锡进出口电池批次18304批,货值1.63亿美元,与2011年相比增长1.87%。其中进口增长4.51%,出口部分受锂电池降幅超过10%的影响,直接导致了无锡地区电池出口快速增长放缓的整体趋势。
无锡地区进出口的电池产品包括原电池和蓄电池,主要用于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电子产品,属于非动力锂离子电池,安全性能要求相对动力电池来说比较低。从目前的地区产业格局来看,产品的生产企业以日韩为主导,尤以索尼、松下和日立麦克赛尔三家企业为最,少量来自欧美,部分通过保税区进口。在生产形式上基本属于加工贸易出口,因此进口部分主要是电池部件,例如用于生产锂离子电池的关键材料锂离子电池芯等。
社会关注的焦点
随着锂离子电池行业的快速发展和产能的不断扩张,技术安全性隐患逐渐成为行业发展正面临着的困局,尤其近几年,一些电池产品因为质量问题对人身造成的伤害,更是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
2012年11、12月,国家质检总局发布了《关于加强出口锂离子蓄电池容量项目检验监管的警示通报》和《关于两批出口秘鲁干电池遭退运情况的风险信息通报》,反映了江苏检验检疫局和深圳检验检疫局在电池备案抽检过程中发现的出口锂离子蓄电池容量虚标现象及南通出口秘鲁干电池镉超标的情况。针对上述警示通报,无锡检验检疫局迅速行动,对辖区出口电池企业产品进行了包括热冲击、放电性能、容量标签等内容的重点抽查检测,经查,辖区内产品未发现不合格现象,质量保持稳定,有效地保证了消费者使用安全。2012年度发生的7批电池不良品退运中,主要原因都集中在外观不良和充放电不良上。据检验人员分析,发生这些不合格的主要问题主要在于本地工厂的生产加工过程存在薄弱环节,管理上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同时,部分进口电池芯存在质量问题。
电池产业的发展
目前,依赖较大的投资规模优势和组装技术优势,无锡在现有的非动力电池上保持着高端技术的领先地位。但是,随着国家新能源汽车战略的逐步实施,电池产业也逐渐从3C消费性电子领域向电动汽车等动力电池市场迈进。诸如北京、上海、广东等地依托其强大的汽车业,产业链各方纷纷采取合作的方式推动锂离子动力电池产业的发展。完善的锂离子动力电池产业不仅整合了地区电池产业链上下游优势,同时促进了大型锂离子电池生产企业与下游的汽车厂商合作,形成了不同产业链之间的整合,形成了多方的共赢。
对待动力锂电池,与各地对新能源汽车和新能源电池生产基地不断涌现的状况比较起来,无锡似乎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在地理分布来看,无锡毗邻于上海这个老牌汽车生产基地,加之奇瑞路虎常熟工厂和吉利沃尔沃嘉定工厂的开工,无锡处于动力电池的需求增速将远远大于供给的增加趋势的辐射范围之内。细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动力电池产业是一个长期投入的过程,没有一定的技术及雄厚资金做后盾,很难迎接市场的到来,对于目前中国新能源产业处于的发展初级阶段来说,初期的亏损是一个必经的过程,最近出现的国内部分动力锂电池企业倒闭潮就是很好的说明。因此,无锡厚积薄发,待动力电池行业经历的洗牌过去之后的新能源产业成熟之际进入该行业,在未来仍然能从中获得巨大收益。同时,随着锂离子电池产销量的不断增加,报废的锂离子电池给全球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考虑到锂离子电池中含有的钴等资源稀少性金属元素,未来锂离子电池的回收环节也无疑具有极高的投资价值。
电池产业的监管
据无锡检验检疫部门的数据显示,今年无锡地区的电池产品中仅发现了7批出口产品存在细微质量问题,电池产品整体质量表现良好,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电池产品质量和执法部门监管方式的无可挑剔。
首先电池产品品种多样,检验工作急需实验室的支撑。当前,实验室受硬件设施的限制,一些电池产品的检测还不具备条件。加之国内实验室的检测报告并不能满足出口企业的需求,其产品去往国外,仍然会受到国外强制性检验检测,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因此加强实验室检测结果的国际互认迫在眉睫。
其次,电池产品数量大,批次多,往往一种产品从接到订单到生产出货只有短短的几天时间,生产企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目前,检验检疫部门对电池生产企业主要采取企业分类管理,对企业生产的产品采取按要求抽样检测的检验监管办法。根据现在的情况,电池样本从抽样到检测报告的出具,最快也需要二十天左右,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市场需求。因此对企业及其产品制订合理的抽样方案,设置恰当的检验监管周期就显得十分重要,如何将产品准确分类、选择实验室检测的覆盖方式和检测单元的基本依据,有待进一步的探索和明确,从而确保对产品检测的全覆盖、少耗费、可操作极具现实意义,这也是对企业的最大支持。
再次,电池产品的环保安全要求日趋严苛。近年来,发达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加强电池产品环保安全和加强废弃电池回收管理办法,例如CES电池充电系统能效新要求和欧盟电池指令的电池回收新条例等,我国电池制造企业也面临着巨大的考验。特别是在2012年发生的光伏产品“双反”案例,更让我国企业见识到了贸易壁垒的巨大冲击效应。结合当前形势,企业要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提高环保要求,制定严格的产品审查程序和强制检测程序,提高产品质量安全和竞争力;同时企业也要不断了解国外的最新法规变化情况,尽早按规定办理相关审核、注册等手续。
电池监管风险主要在于日常检验的常规检查项目无法保证电池本身的安全性,在常规检查中,主要关注电池本身的尺寸、Imp、OCV和产品的容量,这些项目与电池型式试验要求的高低温、跌落、针刺等安全项目相比,实施简单,但对产品本身的安全特性几乎没有涉及。伴随着锂离子动力电池和太阳能蓄能电池等新兴产品的迅猛发展,也成为了各方高度关注的产业领域。但是由于该类产品的前沿性、保密性等特点,执法部门检验监管的办法和手段还极为有限,加上部分产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方面都还没有更多的系数和标准来进行规范,也没有权威的机构来推动整个检测体系的建设,对该类产品如何进行检验监管还处于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