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中国内燃机工业协会名誉理事长、高级工程师倪宏杰
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行业整体核心技术,这是中国内燃机行业要面对的严峻挑战。
记者近日采访了内燃机行业的老专家倪宏杰,他认为自主创新体系的建设已成为中国内燃机工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记者:内燃机行业发展已有百年历史,您能不能简述一下我国内燃机的发展历程?
倪宏杰:中国第一台内燃机是1908年仿制的煤气机,到去年整整一百年。
解放前,受当时的自然环境、历史环境、外部环境等的限制和影响,中国的内燃机工业尚停留在作坊式单件生产方式中,产量不到1万马力,不少原材料、零配件还要依赖进口,民族内燃机工业濒临破产。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很重视内燃机产业,开始恢复生产,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一直到改革开放前,内燃机行业初步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内燃机工业体系,但是这个体系是适合当时计划经济的,主要是为农用、军工、小型船舶服务,现在看来还是比较旧的体系。
改革开放以后,国民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根据新形势、新要求,特别是汽车、工程机械、农业机械、船舶、石油、交通运输以及军工等各个行业发展的要求,内燃机作为一个配套产品,原有的旧的体系就变得不适用了,拿汽车工业来说,汽车工业是内燃机工业的第一大市场,但是旧的体系根本不能适应汽车工业的发展。因此,对内燃机工业的产品结构和企业结构进行了调整,通过自主创新和引进技术,开发了一大批新产品。国家出台有关排放法规实施时间表后,内燃机行业通过各种途径,先后开发出国1、国2、国3的发动机,并且已批量生产投放市场。国4、国5的产品,已经在行业中的几家大型企业开发出来,择机投放市场。
30年来内燃机工业确实取得了很大成就,按照“十一五”规划,到2020年,一个现代化的、多层次的新型内燃机工业体系有希望建设成型。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一个资金来源多元化、产品多层次的现代化内燃机工业体系的建成,必将对我国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建设的发展和技术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记者:去年车用发动机的生产量已经达到866万台,这能否说明我国已经是一个内燃机生产强国?
倪宏杰:不是的,中国现在只能说是一个内燃机的生产大国,而不是强国。
这么说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中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太薄弱了,不能开发现代化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这是最根本的,也是最致命的。我国内燃机行业的产量很大,在世界上来讲也是排在前面的。但是仔细分析一下,现在中国高科技新产品的研发能力还是跟国外有很大差距的。目前,我们还没有掌握到内燃机领域的核心技术。这个核心技术主要是高新技术领域的,包括燃油系统的,排放后处理的,我们没有这个手段也没有这个能力,因此不能不和国外搞联合开发。二是我国内燃机生产的产品很多,但是没有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像美国的康明斯,提起来用户会认可。所以说,中国目前只能算是生产大国,不是强国。
造成我们落后的局面是多方面的,除了上述两个最重要因素外,也有其他方面的问题,比如工业装备、人员素质、管理水平等,与国际知名企业差距很明显。另外,到现在来讲,我们这样一个大国,没有一个具有全球观念的发动机的专业研究所进行支撑,也是中国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的一大因素。
这些都不是近期能解决的,所以我们在“十一五”规划里面提出要在2020年从根本上解决内燃机行业开发能力、生产经营、人才的问题,使中国从一个大国变成强国。
记者:据了解,内燃机行业存在产品低端重复和同质化的问题,您觉得这样普遍的行业弊端要如何解决?
倪宏杰:低端重复和同质化的问题是中国机械工业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主要是体制问题,目前来说很难解决。
现在不是计划经济时代,建厂需要上面来批,现在的工厂建设有钱就可以搞。特别是低档的发动机,比如低档的单缸柴油机、多缸柴油机等产品,生产已经很多年了,配附件非常成熟,到处都能买到。现在有些个体户,建个厂,搞个简单的装配线,把零配件买来,组装一下就可以出厂,这种情况在江浙一带很普遍。这个问题就是体制的问题。
目前,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提高地方GDP、税收,解决就业人口的问题,会批准成立一批如上所述的小企业,缺乏一个全局视野的指导,间接造成了低档产品的同质化。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中国的工业管理体制下手,建立准入门槛,有必要的话,还应该规定出什么样的产品不允许再生产。
有些大企业为了产值、为了利润也会生产一些低端的产品。特别是去年,经济危机以后,市场下滑,企业为了生存、为了产值、为了解决就业,会生产一些低端的产品,这种情况不是没有,但是很少。按照我的理解,这只是一个临时措施,而不会作为一个长远的发展方向。基本上大的企业还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搞研发、走高端。
记者:自主创新是目前企业壮大的必经之路,您觉得内燃机企业要采取哪些方式将自主创新落到实处?
倪宏杰:这几年,特别是2005年中央特别提出自主创新问题以后,通过媒体等各方面的宣传,最大的收获是企业在思想认识方面有很大提高,认识到企业要发展、要生存,必须搞自主创新。现在,企业一般都在着手建设自己的自主创新体系,特别是一些大型企业,包括玉柴、潍柴、锡柴等。而且有些企业确实也从国内外聘请了一些优秀人才,这就是希望。
将自主创新落到实处最关键的是人才,有些设备是可以买到的,但是设备是死的,人是活的。新产品在国际上要达到什么样的水平,有哪些参数,遇到问题怎么处理,这些都需要人才来解决。另外中国有中国的国情,比如说中国的卡车就是要求“多拉快跑”,发动机和底盘怎么匹配、哪些零部件要强化,都要根据中国用户来考虑。所以说,完全靠国外是不行的,必须结合中国的情况来考虑,这也需要人才。
前不久我去玉柴,看到玉柴的产品实验室的那些设备,应该说跟国外已经不相上下了。玉柴过去就有网罗人才的传统,现在更是发扬光大,网罗了国内外许多专家,研发能力提升很快。
锡柴又是另一个特点。搞联合开发的时候就很注意,要求全程和对方的技术人员在一起,从产品设计、参数确定、设计开发、新产品试制、生产出来和汽车匹配、匹配中间发生什么问题、怎么修改,这一系列工程都派人一起搞,通过全程的联合开发,在实践中培养了一批技术人员,回到企业后都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自主创新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在随后开发新产品时,独立开展设计各项工作也就水到渠成了。
记者:有些企业在发展中不重视自主创新体系的培养,您觉得这和整个社会的大环境以及相关政策有没有关系?在这当中,政府、企业以及研究院所能否相互协调?
倪宏杰:搞不搞自主研发实际上要看企业情况,有些企业有这种能力,有些企业没有。现在一些大型企业集团,或者小而精的在某个零部件产量上具有权威性的企业可以自己搞研发,但是一般的小企业不一定会搞,他们没有这个能力也没有这个条件。现在我国的内燃机行业还比较分散,集中度不够,大大小小200多家企业,零部件企业有800~900家,将来肯定有一些企业是要被市场淘汰的。对一些企业而言,做低档产品,只是为了解决生存问题。
而对那些将来很有发展前途的大企业来说,自主创新是不容回避的。搞自主创新,必须要有企业领导的重视以及政府的支持。一些有能力的大企业在这方面的认识已经足够了,但是有些问题必须要有政府的支持,比如资金问题和行业与行业间的协调问题。
此外,企业与高等院校、研究所之间的合作也很重要,要走产学研相结合之路。企业主要解决的就是当前,或近几年,马上需要的实用性新技术开发。而今后五年、十年的前瞻性的新技术不一定要企业马上去做,可以交给研究所。当然有条件的企业也可以自己做一些,加快研发步伐,没有必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这里。
记者:作为老专家,对内燃机行业有深入的了解,您有什么好的建议和意见提供给发展中的企业?
倪宏杰:对企业而言,当前还是强调要把自主创新能力提上去,这是最核心的问题,也是卡着脖子的问题。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要开发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离开自主创新根本不可能。
从长远发展来讲,要可持续发展,要科学发展,必须解决企业在高科技领域自主创新问题。别人是不可能把核心技术卖给你的,不解决高新技术问题,只能受制于人,只能把产品定位在低端。
发展高新技术也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能全部铺摊子,全部解决,首先要解决近期的和当前急需的技术,太遥远的可以放一放。另外,有些东西可以外购,所谓自主创新不等于排外,也不是指必须什么都是自己的。
内燃机展会上各厂家都展示了新产品和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