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电数据网
您现在的位置: >>中机产业数据网 >> 人物访谈 >> 行业专家 >> 基 础 件 >>正文
武钢集团邓崎琳:钢铁业处于生死存亡关头
发布时间:2013-03-07  来源:钢铁业 
<    近日,在全国“两会”召开之际,全国人大代表、武钢集团总经理邓崎琳就武钢应对钢铁行业“寒冬”、相关产业拓展、海外发展战略、企业自主创新等话题,接受了新华网记者独家专访。以下为访谈内容实录:

  冷静应对钢铁行业“寒冬”成功守住微利底线
  
  新华网:2012年是钢铁行业最困难的一年,出现行业整体亏损。请邓总概括一下钢铁行业的整体运行状况,武钢是如何应对困难的?取得了哪些成绩?有何经验与体会?

  邓崎琳:2012年,我国钢铁工业走过了备受煎熬的一年,钢铁业的运行特点概括起来就是“两高两低”,即高成本和高产能、低增长和低效益。钢铁业长期粗放发展积累下来的矛盾短期内难以消除,钢铁产能严重过剩、产品供大于求的格局短期内难以改变。

  在国内外经济明显回落的大背景下,我国粗钢产量增速放缓,而表观消费量则出现了首次负增长。钢材出口虽然保持与2011年类似的增长速度,但由于国际市场钢材价格大幅下挫,出口金额不升反降。在国内市场上,受产能过剩和需求不振的双重挤压,钢材价格的下跌幅度远远超过国际市场同期水平。受劳动力成本上升和原材料价格下降滞后等因素影响,钢铁企业出现严重亏损,虽然四季度钢材价格触底反弹,企业亏损情况有所缓解,但是铁矿石价格也迅速反弹,冲抵了钢材价格上涨的空间,2012年钢铁全行业出现亏损。

  面对钢铁全行业亏损的局面,武钢冷静应对,从严管理,努力转变发展方式,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克服重重困难,努力完成了国务院国资委下达的经营目标,成功守住微利底线。武钢的主要做法和体会是:

  一是千方百计拓市场。硅钢获得33台大型变压器用钢供货权。HiB钢首次进入超高压及直流换流变压器制造领域。汽车板通过62项认证,首次供货上海大众等高端汽车主机厂。成功中标港珠澳大桥、神渭煤浆管线等重大工程。全年出口钢材75万吨。二是突出效益调结构。HiB钢、汽车深冲高强钢、重轨、电缆用钢等效益品种产销量同比分别增长12.1%、13.4%、43.8%、103%。通过技术创新、全员创新、管理创新,全年新试新推产品达471万吨。高端磁轭钢等11个独有品种填补国内空白。硅钢制造技术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全年申请专利972项,获得专利授权705项,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再创新高。三是全力以赴降成本。通过清仓利库、加强备件修复利用、提高自产矿产量、开发应用低成本制造技术、优化操作模式、创建零故障生产线,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大宗原燃料采购价格低于行业平均价和市场价。四是深入开展质量管理年活动。深入落实管理提升活动,层层落实质量责任制,原料质量索赔1.17亿元,钢材综合改判品率同比下降三分之一。公司荣获全国“质量标杆企业”称号。昆钢股份、柳钢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在极为困难情况下守住阵地。

  相关产业实现利润30亿元,同比增长32%
  
  新华网:在钢铁行业极度困难的情况下,2012年武钢的相关产业顺势而为,取得了优异成绩,请邓总给我们谈一下武钢调整产业结构,改革激励机制,加快相关产业发展方面的情况。

  邓崎琳:“十二五”期间,武钢将逐步形成“1 9”的产业发展格局。所谓“1 9”就是以钢铁主业为核心,以矿产资源、国际贸易、物流、高新技术、冶金工程及装备制造、钢材深加工、资源综合利用、金融和现代城市服务业等九大相关产业板块为辅助的产业发展格局,实现从一业为主到一业特强,适度多元化的转变。

  2012年,武钢相关产业在优质保产的同时,千方百计增收创效,呈现快速发展态势。相关产业实现利润30亿元,同比增长32%。一是重点项目建设取得新进展。高新技术产业园一期工程、120万吨微粉项目投产即取得较好经济效益。50万吨煤焦油项目完成工程建设。舟山武港码头具备投产条件。江北工业园开工建设。二是市场开拓取得新成效。钢铁物流公司外部利润同比增长209%。氧气公司成功中标武汉80万吨乙烯工程制氧项目。耐材公司产品首次打入国际高端市场。建工集团借助BT项目走向社会、走向国际。三是合资合作取得新成果。武钢与华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合资组建的燃气公司开始运营,合资组建医院管理公司获准实施。前不久,我们也和华润集团在香港签署了合作协议。江南燃气与中国燃气组建合资公司。重工集团与法国法孚集团签署合作协议。工技集团与比利时CMI公司成立合资公司。四是体制机制创新增添新活力。模拟期权激励办法下发实施。11家直管全资子公司年内全部建立董事会。公司在调整和改革相关产业体制机制,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同时,还提出了发展相关产业的重要指导原则:以存量换增量,以资产换投资,以资源换效益,以时间换空间,以市场换发展。

  武钢拥有9个海外权益矿项目
  
  新华网:近几年来,武钢“走出去”战略引起了海内外的高度关注,产生了积极影响。请邓总给我们介绍一下武钢海外矿石资源开发情况、国际贸易情况,以及“走出去”的经验与体会。

  邓崎琳:中国是世界第一大钢铁生产大国,产能达到9亿吨,占世界钢铁产能的60%强,但中国又是铁矿石资源贫乏的国家。上游资源长期受制于人,不仅影响着国家经济安全,也严重制约企业利润。三大矿石巨头垄断矿石市场,把控价格,钢铁生产经营效益严重挤压,逼着我们走出去。“走出去”既符合国家战略发展要求,也是武钢自身生存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武钢在实施“走出去”战略上做了一些积极有益的探索。

  首先是“走出去”掌控资源。从2005年以来,我们先后在澳大利亚、加拿大、利比里亚、巴西、马达加斯加等6个国家和地区,拥有9个海外权益矿项目,海外矿石资源储量达到几百亿吨。目前,这些海外权益矿的开采工作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武钢海外权益矿2011年运回了220万吨,去年是780万吨,今年有望达到1500万吨,几乎是成倍增长,正逐步缓解武钢矿石成本的压力。

  其次是“走出去”开发市场。作为世界500强企业,武钢的产品必须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定的份额。目前,武钢在全球9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14家海外公司和办事机构,把武钢的钢材产品销往世界各地。同时,武钢积极探索“走出去”开发钢铁产品下游产业链。2012年9月30日,武钢与全球知名的德国蒂森克虏伯集团签订协议,收购其旗下汽车激光拼焊集团在美洲、欧洲7个国家的14家工厂。这标志着武钢国际化战略取得重大突破,实现从钢铁上游原料向下游深加工的转变。

  第三,“走出去”树立中国企业形象。武钢在海外开发矿产资源的同时,也积极帮助矿产资源所在国家和地区修建公路、医院、学校、电站等基础和市政设施。例如我们为利比里亚修建的双向2车道柏油公路已经成为利比里亚全国最好的公路。利比里亚邦矿的属地工人超过200人,占当地居民的1/10,工人的收入也远远超过当地公务员的收入。当地职工家属享受免费医疗,子女可以免费上学。

  武钢每年的科技进步投入都占销售收入的2.5%以上
  
  新华网:据媒体报道,武钢是创新能力较强的央企。请问邓总,近几年武钢是怎样推动技术创新的?取得了哪些成绩?特别是在科研人员和操作人员层面有哪些亮点?

  邓崎琳:2010年,武钢首次进入世界500强名单。2011年武钢以第340名的座次排位,“跨越”了88位。2012年,武钢排名继续向前,位列321位。武钢钢铁主体装备和工艺技术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在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方面,武钢在深化内部机制改革的同时,加大了科技的投入,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近年来,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取得重大成效,武钢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300多项次。“取向硅钢技术自主创新及产业化”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以市场为导向的自主创新体系”获得国家科技进步成果二等奖。2009年,武钢成为国家创新型企业。2010年,武钢荣获国务院国资委“科技创新特别奖”。

  继成立武钢研究院、国家硅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华中科技大学-WISCO联合实验室、武汉市-武钢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等一批科研机构后,武钢创建了首个海外合作研究机构——“武钢-迪肯汽车材料创新研究中心”,实现研发资源海外配置。武钢与美国路易斯安娜大学首个合作项目协议正式签署,实现海外科研合作“零”的突破。独具特色的科研体系进一步完善。

  武钢每年的科技进步投入都在销售收入的2.5%以上,随着销售收入的逐年增长,科技投入也大幅度增长。2004年以前,武钢每年申报专利仅20多项,而2012年专利申请为972项,获得授权705项。

  目前武钢已经形成以“桥、管、箱、容、军、电、车、线”等为重点的一批精品名牌,“双高”产品比例已经达到80%以上。产品类型不断丰富,盈利水平不断提高。武钢牌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仅以硅钢为例,武钢人通过消化吸收,发展到以开发创新为主,获得200多项专利,先后获得3项国家发明奖,最终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硅钢生产核心技术。而以前100%依赖进口的顶尖HIB钢,达到占国内三成保有量。目前,武钢冷轧硅钢的品种、技术与规模稳居国内冶金行业首位,是全球最大的硅钢生产基地。

  武钢在注重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潜力的同时,特别注重激发普通工人的创新潜力。为了给普通职工创造良好的科研创新环境,武钢专门建立了工人科技园,很多厂矿也为普通工人设立“蓝领工作室”,鼓励广大职工立足岗位创新、创效。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武钢冷轧总厂高级技师曹雁来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近十年来湖北省普通工人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12年来唯一一次将国家科技奖颁发给普通工人。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文章
您可能对以下信息内容感兴趣
地址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增光路55号紫玉写字楼13层(100037)
邮编:100045
Email:cmci2008@163.com

400电话

网站简介 /本网动态/产品与服务/诚聘英才/广告服务/联系我们/版权声明/网站地图
Copyright@2000-2012中机产业数据网版权所有 中机院机电市场研究所主办
北京市海淀区首体南路2号机械科学研究总院14层(100044)  北京市海淀区增光路55号紫玉写字楼13层(100037)
咨询电话:400-008-5078(免长话费) Email:cmci2008@163.com
京ICP备08008382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