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电数据网
您现在的位置: >>中机产业数据网 >> 人物访谈 >> 行业专家 >> 正文
俞红鹰:做可靠的小型风电机组
发布时间:2012-12-04  来源:百方网 

  见到俞红鹰时,记者在两个方面颇感意外。首先,他是只身一人与一家公司谈合作业务的,并没有多数企业领导身边簇拥着的下属。其次是他相当谦和,思维缜密、侃侃而谈,完全没有老总架子。


  据他的一位下属说,俞红鹰就如同一位演说家般善于交谈。这显然是受了他科研人员和商人双重身份的影响。

  俞红鹰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被分配至第六机械工业部进行小型风力发电机的科研工作。1982 年,由于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关注,国家科委将小型风力发电机组的研制列为国家“六五”(1981 年至1985 年)科技攻关项目,分别交由第六机械工业部和航空部来完成。其中,航空部主要负责做面向海岛的南方型风力发电机组。该型机组由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负责研制,时任该所总师办公室副总师的孙如林任总设计师。(具体内容参考本刊2012 年第7 期《孙如林:从旋翼到风轮》一文)
 


  而第六机械工业部主要负责针对牧区需求的北方型风力发电机组。该型机组由俞红鹰所在的441 厂负责发电机设计,而太原884 厂负责整机设计。

  “我主要负责永磁发电机方面的设计。这个项目于1985 年正式通过国家科技部鉴定,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此后对该型号机组进行了投产,到1992 年我离开的时候,该型号的发电机共生产了3 万多台,主要销往内蒙古、新疆等地。”俞红鹰回忆。

  在该小型风力发电机项目通过鉴定后,俞红鹰担任了一系列的职务。为1987 年我国制定风力发电机组的国家标准做准备,1986 年我国成立了全国风力机械标准化专业委员会,俞红鹰担任了该专委会的委员。1990 年我国又成立了全国风力机械行业协会,俞红鹰任第一届理事。

  可以说,在第六机械工业部的10 年,俞红鹰对小型风力发电机组的发电技术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而这些早期的科研成果,则使俞红鹰从一名普通的科研人员,成为风电行业中的一位专家。俞红鹰的名字,开始被业内人士所熟知。

  1992 年,俞红鹰被借调到广东,参与广东省风电发展规划课题。该项目课题组与广东省气象局合作,使用广东省财政的专项基金,对广东省风力发电发展前景进行摸底调研。

  “该课题被国家发改委高度关注,鉴定时由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组织,国家发改委、外经贸委、科技部、电力部都派人参加。评价还是比较高的。”

  由于我国此前并没有做过有关风能资源的普查工作,这次摸底调研,使广东成为我国第一个做风能资源普查的省份,而此项工作则成为我国第一次对风能资源进行系统的探索工作。由于课题完成效果较好,在1995 年乌鲁木齐举行的全国风电会议上,有专家提出希望各省都做风能资源普查。此后,电力部开始下文,要求各地全面铺开风能资源普查工作。

  “广东带了个头,但是各省真正把风能普查作为一个事业来做,应该是2001 年特许权招标以后的事了。”俞红鹰说。

  正因如此,1997 年国家发改委开始倡导大型风电设备国产化,并成立领导小组,俞红鹰也被纳入为专家组成员。

  此后,国家发改委为广东赢来一项1000万马克的德国政府贷款项目。而这些钱由哪个单位来使用、做什么,成了讨论的焦点。相关部门最终决定,以广东省电力公司为主,组建广东省风电公司。而相关组建工作,主要由俞红鹰负责。

  “广东风电发展规划课题组最了解这项资金的来龙去脉,别人也不知道怎么做,就让我来负责筹备,进行一些培训和讲解。”俞红鹰回忆。

  最终,广东省风电公司决定在粤东惠来建设一个风电场项目,利用德国政府贷款的1000万马克,购买了22 台600 千瓦的Nordex 风电机组。该项目于1999 年正式投产运营,目前状态良好。


    1998 年,国华能源开始进入风电开发领域,广东省风电公司受国家发改委推荐与其进行风电场建设合作,在广东省汕尾选择了一处风资源较好的区域进行风电场开发。俞红鹰被任命为该项目的总工程师兼项目现场建设领导小组组长。该项目由丹麦政府提供贷款,使用了25 台660 千瓦的Vestas 风电机组, 于2000 年建成,2001 年正式投产。

  可以说,从借调广东到2001 年的这段时间里,俞红鹰的工作轨迹几乎已从小型风电机组脱离,进入了大型风电开发的“大战场”。由于具有较强的技术能力,又了解广东省风能资源状况,并拥有不可多得的风电场开发经验,俞红鹰对风电的理解,也逐渐从技术转向产业,从微观转向宏观。
  
    “干完这两个项目我就出来了。”俞红鹰的这句话显得并不轻松,因为当年的他正站在事业与人生的十字路口上。

  2000 年国务院开始推行公务员改制,就此开始剥离政府直属企业。广东省的改制力度很大,与产业挂钩的厅局,如省机械厅、电子厅、轻纺厅、冶金厅等全部取消,而省发改委、经贸委、科技厅、环保局等厅局的下属企业,全部并至广业资产管理公司。这次改制中,广东省涉及230 多亿元的资产,5 万多人的分流。

  广东省为这些人员提供了两条改制、分流方案,第一是可以提前退休,涨3 级工资。第二是离职下海,保持现有待遇3 年不变。

  俞红鹰正是这5 万多人中的一员。

  当时的俞红鹰正就职于广东省发改委下属企业的风电投资部,并兼任着广东省风电公司的副总经理,按照该公司的改制规划,其经营范围即将转为国际贸易,而俞红鹰所在的职位,很可能将脱离风电行业。

  俞红鹰非常不愿离开风电行业,何况年仅40 多岁,选择退休似乎早了点。

  “我还是想搞风电。如果按照改制政策,不退休就可以保持待遇3 年不变,当时我也是有配车的,可以带走。甚至包括手机话费、省发改委发东西等等一切待遇都还有。于是我决定成立一家与风电有关的公司。”俞红鹰说。

  由于做风电较早,可选的经营范围太多,俞红鹰最初并没想好这家公司应该具体做什么。在与朋友们交流后,俞红鹰决定成立一家顾问公司,为有意投资风电的企业提供咨询等服务。

  “为什么叫红鹰, 就是因为这一点。一帮朋友出了150 万,算作50% 的股份,我占50% 的股份,条件就是这个公司得用我的名字。

  我当时也是反对,因为显得很傻,现代社会哪有用自己的名字来命名的公司的。”俞红鹰笑着说,“但是他们也很诚恳,说既然我们出了钱,你啥也不出,这个公司做两年不行了,那么我们就打了水漂。你用了红鹰公司的名字,总不能让俞红鹰破产。用你的名字不是别的意思,代表着一种责任。他们这样说我就无话可说了,所以红鹰公司就这样成立起来了。”

    使用名字创建公司的点子,在俞红鹰现在看来,还是起到一定作用的。

  当年某公司意图进入风电行业,首先去乌鲁木齐拜访了新疆风能公司,当谈到是否在新疆合作时,这家电力企业提出还是希望在广东沿海投资风电项目,于是,俞红鹰被介绍给了该公司。而当这家公司到内蒙古调研,一提出在广东搞风电,对方也直接介绍他们去找俞红鹰。在进行了一系列的考察后,这家公司到了北京,向国家发改委、水规院的专家请教在广东建设风电场的问题时,这些专家再次提到俞红鹰。

  由于得到不少专家的推荐,并在交流中对俞红鹰的专业知识相当认可,红鹰公司因此获得了该公司的风电咨询合同。而获得这家公司的合同并非个案,例如深圳能源、国华电力、中电投等一些公司,在广东做项目初期的咨询、调研工作时,都是以此种方式被介绍给俞红鹰的。

  “成立之初的确不错,作为风电的投资顾问,我们给不少公司做了咨询项目,其中大部分是在广东投资风电项目的公司。这些初入风电的公司对项目不熟,我们要为他们进行介绍。另外要出前期调研报告,在他们的董事会通过并决定进入风电行业后,做风电场选址、项目申报等工作。”俞红鹰笑着说,“应该可以说,在2005 年以前,很多搞风电的领导对我还是比较认可的。因为现在已经脱离了大风电,一些人就不太熟悉了。”

  虽然红鹰公司的咨询业务做得有声有色,但俞红鹰却因为两件事的触动,决意将红鹰公司的主业由咨询业转变为制造业。

  第一件事是“送电到乡”项目。这个曾被叫做“光明工程”的项目,是由国家发改委基础产业司新能源处组织实施的,作为技术方案的起草人,俞红鹰于1997 年写成了第一稿方案,该方案的发电端以小型风电机组为主。

  2000 年,该工程进入了前期调研和技术方案最后制定阶段,否定了使用风力发电机组,决定采用太阳能发电。

  虽然俞红鹰仍坚持着自己的见解,但一些专家在会议上直接指出:“红鹰你自己说,你敢用谁家的小型风电机组?坚持用风电可能吗?维护量得有多大?”

  在被彻底否定的方案面前,俞红鹰很受触动。他当即在会上开玩笑地说:“当今世界,做出最好的小风机舍我其谁。”

  此后,俞红鹰进行了一次相关的的产业调查。据他回忆,2000 年全国小型风力发电机的工业产值仅2000 余万元,还不及现在的一个厂的产值。

  “当时我就觉得这个行业没了。这个行业没了的核心是什么,品质太差,不可靠,没人敢用,所以就提出做最可靠的小型风电机组。”俞红鹰说。

  第二件事是1998 年俞红鹰在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NREL)做访问学者期间,对美国的小型风力发电机组进行了深入了解,并深知未来风力发电机的平民化发展方向,将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

  在2001 年秋季广交会上,美国一家贸易公司的总裁,经美国专家介绍找到了俞红鹰,并与他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一个风力发电机,带着三个叶片,为什么全世界都做不好?”这位总裁问俞红鹰。

  俞红鹰向这位总裁解释了设计、生产小型风电机组的难处。

  “那么,你能不能做好它?”总裁问。

  “我当然能做好。”俞红鹰肯定地说。

  “那你为什么不做?”

  “做好容易但成本太高,卖的会很贵,卖不出去。”

  “我要啊!只要是好东西,贵不是问题。一年能要你1000 万美金的产品,没问题吧?”这位总裁诚恳地说。

  据俞红鹰回忆,这家美国公司主要负责在中国大量采购产品,运往美国销售。该公司已经对小型风力发电机组的市场情况进行了3 年的调研,发现全世界都没有能靠得住的产品。

  “这两个出发点促使我从2001 年开始做这件事。当时主要还是做咨询,但分出了一部分力量搞研发。”俞红鹰说。

  “但真的没想到这么难。”俞红鹰对记者说,“这一研发过程耗了3 年多的时间。”

  据有关专家介绍,小型风力发电机组所需要面对的环境,甚至比大型风力发电机组还恶劣。大型风电机组装在60 米高空,处于一个比较平稳的风区。而小型风电机组装在10 米至20 米的高度,由于障碍物影响,处于风的紊流区。这成为了小型风电机组设计、运行的第一个难点。其次,大型风电机组控制手段强,可以使用成本更高、体积更大的装置实行诸如变桨距等调节,因此设计空间更大。另外,小型风电机组不依赖电网,而是独立电源,是一个集成系统,可靠性还取决于储能、控制能力。其中控制的难度显得更高。由于能量密度大,风小的时候发不出电,风大的时候却要保护机组。

  “空气密度是不能调节的,风速是不能调节的,你能调节的只是一个面积和效率。小型风电机组由于调效率的成本太高,所以一直改面积。但是提高面积后,震动就不好控制,稳定性很差。这是风力发电机组沿用了20 多年的技术路线。我做了大量调研发现,折尾、侧偏保护这方面的故障率是最高的,也是机组不可靠的根源所在。”俞红鹰说。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俞红鹰另辟蹊径,采取了一般设计者不愿采用的技术路线——放弃增加面积,选择提高效率。

  提高效率有两条路可走。首先是变桨距,但成本太高。其次是使用柔性叶片,使其在大风下变形,形成失速。这等于要从叶片的制作工艺和材料上进行突破。因为在失速之下叶片会产生高频振动,消化这个振动就需要使用柔性叶片,而柔性叶片需要模具一次成型制造工艺才能制造出理想水平。

  “这应该是红鹰公司的一大贡献,是产业和技术的双突破。”俞红鹰说,“当时有两条技术路线,一个是走低价,做很便宜的风力发电机,农牧民用得起。第二个是走高端,不惜一切代价做最好的东西。我走的就是第二条。”

  由于将可靠性作为重点攻克目标,俞红鹰的小型风电机组直到2004 年才宣告定型,并于当年3 月出口日本。在此期间,俞红鹰经历了事业的最低谷。

  “虽然样品成功了,但是钱也没了。”俞红鹰坦言。

  在试制产品的3 年多时间中,红鹰公司的盈利能力逐步下降,不但亏光了创业时的150万,新研制出来的产品因为缺乏验证,也面临无法很快得到认可的尴尬。投资人的坚持显得相当不易,公司几乎到达了破产的边缘。俞红鹰冒着巨大的风险,做出了人生当中最重要的选择——股权转债权。

  在多数人会选择公司破产逃避债务时,俞红鹰决定将其他股东的股份,转为自己的债务。

  可以说,他将红鹰公司整个扛了起来。

  “实际上市场到底怎么样,自己也不清楚。现在看起来红火,那个时候完全没有把握。”俞红鹰说,“当时负债180 万。压力虽然大,但我绝不能对不起朋友,别人是因为看好我才投资的,不能说没就没了。我愿意担当起来,给我一些时间,相信自己还是有能力还债的。”在苦心经营了一段时间后,俞红鹰得到了他谓之“救命钱”的项目支持。

    2004 年底,中小企业创新基金认可了俞红鹰的“高可靠性风力发电机的设计和制造技术”,也就是他苦心研制的小型风电机组技术,给予了60 万元的支持经费。之后广东省配套创新基金也给了他60 万元的科研经费。

    “从那时起,到2008 年都属于还债期。真正缓过来是2009 年的事了。”俞红鹰说。

   此后,俞红鹰的红鹰公司开始稳步发展,并顺利推出总发电效率更高的5 叶片产品,摆脱了被市场恶意仿造的不良处境。俞红鹰采取了先外后内的销售策略,通过产品性能竞争,逐步占领了法国等欧美市场,并很快发展为年产值超亿元的风电机组制造企业。

  小型风电机组的科研工作,对于曾经的俞红鹰来说是如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般的纠结。无论在此过程当中,他曾在经济上败得多么一干二净,但因为心中牢牢地持重小型风电机组技术,并一门心思地加以发扬光大、开拓创新,俞红鹰的如今更被反衬得功成名就,光彩照人。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文章
您可能对以下信息内容感兴趣
地址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增光路55号紫玉写字楼13层(100037)
邮编:100045
Email:cmci2008@163.com

400电话

网站简介 /本网动态/产品与服务/诚聘英才/广告服务/联系我们/版权声明/网站地图
Copyright@2000-2012中机产业数据网版权所有 中机院机电市场研究所主办
北京市海淀区首体南路2号机械科学研究总院14层(100044)  北京市海淀区增光路55号紫玉写字楼13层(100037)
咨询电话:400-008-5078(免长话费) Email:cmci2008@163.com
京ICP备08008382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