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造船业面临的诸多问题,我国今年陆续出台了多项政策,以推动其持续健康发展。7月31日,国务院印发了《船舶工业加快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实施方案(2013~2015年)》,明确了今后3年我国船舶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主要任务。包张静表示,“如此密集地出台产业指导政策,说明我国政府对于船舶工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国内船企应利用好这些政策,积极进行结构调整,尽快实现转型升级,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受国际船市有所复苏但未根本好转、造船成本大幅上升、金融机构收紧银根等因素的影响,我国造船业仍面临产能严重过剩、经营业绩下滑、交船难度增大等问题。专家表示,我国船企应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步伐,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船舶工业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最新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11个月,全球造船市场表现活跃,新船成交量突破1.2亿载重吨。其中,我国船企承接新船订单5186万载重吨,同比增长204%,居世界第一位。
手持订单增加 船企追逐“双高”
中国船舶工业经济与市场研究中心主任包张静表示,与世界造船产能供给相比,近几年国际新船订单需求严重不足。虽然我国在常规船舶订单承接上获得了较高的国际市场份额,但由于部分船企的新接订单量已连续多月少于交付量,导致其手持订单量加速下滑,开工不足的问题日趋严重。同时,受航运市场低迷、船东经营持续亏损的影响,交船难的现象正逐渐从中小船企向骨干船企蔓延。据中国船协统计,今年1~11月,我国造船完工量为3886万载重吨,同比下降23.1%;船舶行业80家重点监测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228亿元,同比下降10.6%;船舶行业80家重点监测企业实现利润总额为46.6亿元,同比下降63.5%。“从这几项指标来看,我国部分船企目前仍处于开工严重不足、业绩持续下滑的状态。”
“从这一指标来看,我国船企未来两年的日子会相对好过一些,但这仅限于少数骨干企业。”包张静分析认为,今年年初以来,在价格持续低迷、船舶性能不断提升、市场投机行为增加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全球新造船市场趋于活跃,全年订单量有望突破1.3亿载重吨,这对于久处订单“干旱”中的船企无疑是一场“及时雨”。我国骨干船企抓住机遇,积极开拓市场,在液化天然气(LNG)船、大型集装箱船、节能环保型船以及海洋工程装备等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接单方面取得突破。据统计,全国39家骨干船企前11个月承接新船订单4955万载重吨,同比增长253%。包张静建议,随着新船价格逐渐走出谷底,有实力的船企可有选择地承接新船订单,把重点放在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上。中国船协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1月底,我国船企手持船舶订单1.1923亿载重吨,同比增长5.2%,比2012年年底增长11.5%。
“虽然从三大指标看,我国造船业目前已稳居世界第一,但从实际情况看,我国还不是造船强国。”包张静表示,在一些高端产品领域,我国船企与世界先进船企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如豪华邮轮、豪华游艇以及高端海工装备等。“这些是我国船企今后应努力发展的方向。”英国克拉克松研究公司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11个月,韩国船企造船完工3163万载重吨,承接新船订单3530万载重吨,截至11月底,手持船舶订单6946万载重吨;日本船企造船完工2290万载重吨,承接新船订单2149万载重吨,截至11月底,手持船舶订单5544万载重吨。
后市不容乐观 船企用好政策
包张静表示,能够推动国际船市真正复苏的因素还没有出现,未来新船订单量将出现一定程度的回落,船企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对于国际船舶市场未来走势,包张静给出了“不容乐观”的回答。“从国内外目前的经济形势看,面临下行的压力较大,同时航运市场运力过剩的矛盾尚未得到有效缓解,造船市场仍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今年全球新船订单量同比增长超过200%,但价格上涨幅度并不大。”
9月2日,交通运输部发布《关于促进航运业转型升级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鼓励老旧远洋、沿海运输船舶提前报废,鼓励建造满足国际新规范、新公约、新标准要求的节能安全环保船舶。10月15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力争通过5年努力,我国船舶行业实现产能规模基本合理的目标,产能总量与环境承载力、市场需求、资源保障相适应,空间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协调,产能利用率达到合理水平。11月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发布《船舶行业规范条件》,明确了钢质一般船舶生产企业在建造技术能力、技术创新、节能环保、职业健康、规范管理等诸多方面的规范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