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在示范的新能源汽车只符合政策要求而不符合市场需求,故只能依赖补贴来发展。待到产业能甩掉政策拐杖时,才是市场大门打开的时候。”江苏常熟合众环保技术研究所所长沙永康日前表示。
目前,两会在京召开,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之路再次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不少人士认为,时间已经过去十几年,新能源汽车“三纵三横三平台”今天仍处于示范阶段,且不少关键零部件要从国外购买,真正可以预见的商业化却仍然迟迟未见踪影。究其原因,技术复杂导致成本高是制约消费者购买的重要因素。另外,新能源车的可靠性和耐久性不足,也是阻碍这些车辆销售乏力的关键因素。因此,一些专家建议,不妨广开思路,从多个角度和方面入手进行尝试。
制约因素过多
回顾历史,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产业发展经历了中国数个“5年计划”的资助和推动。目前,中国已有两三百个新能源车型申请进入公告,几十家车企参与到研究工作中。
目前汽车行业有3大技术规划:一是代用燃料项目,即使用天然气、液化气及生物柴油等代替传统能源;二是节能减排项目,如安装启停装置,以及弱混、中混、强混等增程式混合动力及双模动力系统;三是新能源汽车项目,即研发由锂电池、燃料电池提供电源的纯电动汽车。
沙永康认为,混合动力技术是燃油发动机与电动机两者的组合体,是解决技术复杂、成本高企的新能源汽车的重要过渡方式之一。但丰田普瑞斯在欧美国家旺销,正是切中了车型讨巧消费者和美国市场整体车价较高的市场空白点。而在中国市场,10万至15万元的车型消费群,甚至更低端消费的用户群比例更大,因此混合动力车型注定当前在中国汽车市场难有起色。
因此,科技部部长万钢始终坚持纯电驱动的研发和推广原则,他认为即便目前锂电池的表现尚不理想,而且充电设施难以完善,充换电模式也有不少争议,但今后我国仍要将新能源汽车的研发重心放在纯电动汽车上。
据悉,在科技部的“十二五规划”和工信部的“十年规划”中,新能源车研发计划里面的金属空气电池项目(金属空气电池是下一代电池发展的重要方向,其原理为利用金属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而放电)正在筹划实施中,这可以说是技术上另辟蹊径之法。当然,新能源汽车的技术突破不光是在电机、电控、电池方面的改善,还体现在蓄能基础设施的建设上。而蓄能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根据电池品种的不同而不同,不同电池能源供给方式也不同,故当前只能在有限范围内、有目的地进行尝试,暂时不宜全面铺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