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表 世界最省油的十种汽油车
图表 世界最省油的柴油车
二、世界汽车节能环保现状
新加坡:新加坡的道路秩序好、不堵车。早在十几年前就在闹市区征收特定道路使用费,只有交了费的汽车方能驶入,那时是在闹市区四周设停岗,汽车要交了费才能驶入,现状已改由摄像机和电脑组成的自动收费系统,自动记录车牌号、进出区时间、计算出应交的道路使用费,并输进车主的账户。
法国:巴黎实行欧洲iii汽车排放标准,尽管提高了标准,但轿车的数量增加得更快,城市污染还是加重了,于是每逢无风日,市政府用单双号车牌来限制轿车进市。
德国:对废气排放量低的汽车减税,环保效益十分明显。按规定,达到“德国三级”排放标准的汽车,车主可免交汽车税250马克,柴油车可免交500马克;达到“德国四级”排放标准的汽车,间税额可达600-1500马克。这一减税措施使消费者购车时,更注重环保因素,也使汽车制造商更重视环保技术。
英国:英国交通官员认为应使重型车也达到轿车的低排放标准。伦敦市政府已发出交通白皮书告市民,为了限制轿车数量,减少堵车和空气污染,将提高停车费用,城区原有的各大公司、公共场所的免费停车场一律改为收费停车场。
日本:为减少环境污染的防止温室效应,大力推行低污染汽车,到1997年底,日本汽车厂家已经向市场推行多种低污染汽车。目前日本社会上拥有的低污染汽车总量约9000量,其中混合型(汽油和电力并用)汽车3726辆,电动车2700辆。
美国:一是寻求代替传统汽油的清洁能源;二是研制生产节能清洁车。
三、我国汽车节能环保现状
近年来,我国汽车行业发展迅速。据公安部网站消息,截至到2009年6月底,中国机动车保有量为176551129辆,其中,汽车69626031辆,摩托车91226621辆,挂车1035036辆,上道路行驶的拖拉机14641767辆,其他机动车21674辆。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攀升,汽车排放污染已经成为中国城市大气污染的重要因素。统计表明,我国大城市60%的一氧化碳、50%的氮氧化物和30%的碳氢化合物污染来自于汽车尾气。
总体而言,我国环保节能车可以分为传统和新型两类。现今柴油车可谓传统节能技术的典型,柴油车的燃油经济性比汽油车高45%-50%,柴油机因低油耗、低排放、高可靠性而在欧洲得到广泛应用并装备在全部大型汽车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去年底发表的一组报告认为:“柴油车将是实现中国汽车节能时非常现实的技术选择。” 另外,压缩天然气、氢燃料、液化石油气、醇醚燃料等都属于传统节能燃料范畴,主要起到减慢石油资源消耗的作用(乙醇除外)。
不过,柴油终究是一种化石能源,总有枯竭的一天,而且对空气仍有一定程度污染,因而柴油车只能只能是一种过渡手段。相对于传统节能汽车,新型环保汽车似乎更令人期待,其主要包括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氢能)。
纯电动汽车是指采用蓄电池作为能量存储单元,采用电机为驱动系统的车辆。而电池又分为铅酸电池、镍氢电池和锂电池,其中目前技术最先进的锂电池充一次电可以行使300公里,已经具备市场推广价值。
电动车其实并非什么新生事物,甚至可以说比内燃机车的历史还悠久。世界上第一辆电动汽车由法国工程师古斯塔夫•特鲁夫于1881年制造出来,,是一辆用铅酸电池为动力的三轮车。在特鲁夫的第一辆电动汽车出世后的第4个年头,即1885年,世界上第一辆内燃机汽车由德国人卡尔•奔驰造出。
混合动力汽车由内燃机和电动机共同驱动。与目前的汽油车相比,混合动力汽车能够节省25%-40%的燃油,尾气排放也比汽油车和先进柴油车更为清洁。目前混合动力汽车技术是新能源车辆的主流技术。
燃料电池汽车是指采用氢能作为全部或部分能源,通过化学方法产生电力并采用电机驱动的车辆。从1839年英国科学家威廉•戈罗夫的燃料电池试验到现在已经过去了160年。与汽油车相比,燃料电池能够节省50%的能源,且可以不消耗石油,不排放CO2和有害气体,被国际汽车界认为是节能环保汽车的最终解决方案。
节能环保车作为高风险、高投入的项目,国家的支持作为强有力的后盾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要上升为国家策略层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发展节能环保汽车的相关政策研究”课题组据此提出六项建议:一、制定战略和标准,促进多种技术路线的共同发展;二、建立财税激励政策体系,鼓励节能环保车的大众消费;三、加大政府资助力度,培育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四、加大政府对节能环保汽车的强制性采购,形成消费示范效应;五、组建跨行业、跨地区的节能环保汽车的产业联盟;六、完善道路交通管理,为节能环保汽车提供良好的道路环境。
根据这份建议,新型环保车在假设的高速发展情景下到2020年减少的CO2排放为6465万吨,现烧原油消耗3991万吨
从建议到决策需要一段时间,从决策到真正落到实处则需要更长的时间,新型环保车离我们仍然遥远。世界各大汽车制造商纷纷在电动车、燃料电池车、混合动力车投入大手笔,只为将来一旦形势改变即可投产,但在当下内燃机车销售高速增长的背景下(尤其在中国),投资者显然不会冒市场风险轻易转型,传统内燃机车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是主力,全球二氧化碳减排实在“道远”。